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加強科教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力度。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各級組織部門要以“三度合一”做好“引育留”文章,讓各類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的大舞臺上施展拳腳、大顯身手,驅動高質量發展之帆破浪前行、一往無前。
拓寬“引”的廣度,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魄力招賢納士,打造八方來投“強磁場”。人才興,則事業興;人才強,則國家強。早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深刻認識到引才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人才引進要有新思路、寬眼界、大舉措,這就要有國際眼光,從全國范圍、世界范圍吸引人才”,提出多項引才舉措。科技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是跑贏“新賽道”的重要支撐力量。各級組織部門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打破阻礙人才引進的“條條框框”,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立足國內、放眼國際,大力引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海歸碩博等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并為他們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臺和生活環境,以枝繁葉茂的“梧桐林”引來八方“鳳凰棲”。
把握“育”的精度,以“吹盡黃沙始到金”的韌勁鍛才造士,構筑彬彬濟濟“蓄水池”。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性資源,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面對日益白熱化的人才競爭,面對高科技領域“卡脖子”難題,堅持人才自主培養是突圍趕超的必由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各級組織部門要牢記使命,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充分發揮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創新平臺育人功能,大力培養高精尖科技人才,不斷充實科技人才“蓄水池”,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突出“留”的溫度,以“善加惜愛待真心”的赤誠禮賢下士,營造欣然自得“暖心港”。從興建“人才樓”“招賢館”,到成立人才技術開發公司吸收人才;從千方百計為人才調動提供方便,到為調入人才解決住房問題……這是“人才九條”中的“留才之道”。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優化創新產業環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支持東北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各級組織部門要打好留才“組合拳”,堅持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放使干霄戰風雨”的干事環境用好人才,以事無巨細的“保姆式”服務溫暖人才,以“真金白銀”式的待遇回饋人才,讓科技人才“有枝可依、有為有位、筑巢安家”,走上屬于他們的“主場”,不斷攀登前沿科技“制高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