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完投資者,已經是晚上11點多了,創業青年鄭創照匆匆返回深圳。深圳一側等待通關返港的隊伍絡繹不絕,通往口岸的高架公路上也擠滿了香港牌照的車輛。
這一幕不免讓鄭闖昭感到茫然。十年前,深圳與香港之間的客流差距發生了逆轉。香港人來內地的人很少,但內地人去香港旅游、消費、采購的人很多。他就是其中之一。鄭闖釗曾在香港工作,后來自己創業,通過香港采購歐美時尚品牌帶回內地。現在他開始了“反向代購”業務,從深圳代購產品到香港。
自今年2月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澳游客紛紛北上已不再是新聞。香港入境處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9日,有343萬人次內地游客南下香港,同期進入深圳的香港游客超過900萬人次。平均下來,相當于每個香港人北上。 1.2倍。
深圳商場已被香港人“占領”。對于深圳人來說,酸菜魚、潮汕牛肉火鍋都是有些“普通”的菜肴,門前都排著長隊。幾乎每個香港人手里都會捧著一杯網紅奶茶,臨走前還會買一袋“包師傅”糕點帶回家。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如果輸入“逆向消費”等關鍵詞,隨處可見“港人餐飲大賞”、“港人周末計劃占領深圳”等帖子。如果來深圳不方便,也可以讓人代購。算上路費,比在香港本地買劃算。
新的商機正在吸引著大膽務實的深圳人。 “逆向代購”的從業者中,很快出現了大學生、媽媽、職業代購,其中就包括開始以公司形式經營跨境業務的鄭創照。時隔半年,依然強勁的“逆向消費”不斷創造新機會。
深圳與香港“相隔五環”
在內地學習、工作了13年的香港人康娜最終決定定居深圳。在這波香港游客北上“買吃、玩、買”的娛樂消費熱潮中,她冷靜投資,在深圳買了房子。
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后不久,為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居住,“16條新舉措惠及香港”香港”于同年11月推出。第一個是“方便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
當時還在廣州工作的康娜非常興奮。這意味著,憑借香港居民身份,她可以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購買房產,且不受內地城市居住證、社保等購房限制。經過多方選擇,康納選擇了房價最高的深圳。
“我的新工作搬到了深圳,很多同學朋友都在深圳,關鍵是通關方便。”康娜站在新家的落地窗前,往下看。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皇崗口岸,這是深圳與香港之間唯一的24小時旅檢通道。過關后,我坐公交車回到香港的家,不到半個小時,比上班還快。
“在港口附近購買新房的香港客戶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白領。”深圳福田港附近的房產經紀人趙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接觸的香港業主大多在大灣區工作。香港的年輕一代,或者剛剛獲得香港身份的新移民,發現家人在香港定居成本高昂,所以他們暫時將孩子和老人安置在深圳,以便周末聚會。
康納社區的目標顧客是香港人和福田上班族。 “這個社區‘香港含量’在口岸附近比較高,大約是5/1000。外國人也不少,方便在深圳工作、轉機到香港回國。”趙軍表示,2019年以后,有一個明顯的感覺,香港客戶的數量有所增加。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間,香港消費者的購房意愿也沒有減弱。他們無法到場簽訂合同,就通過微信選房并在線支付。趙軍要同時處理多達三四個香港客戶的購房流程。
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曾發布分析,從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通過第一階段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的港澳青年中,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中,占比最大的選擇是深圳。 。
2021年初,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參與企業聘用月薪不低于18000港元的香港畢業生,派往內地城市就業。大灣區。香港政府將為企業每人提供每月1萬港元的補貼,為期最多18個月。
深圳市及各區政府也推出多項人才激勵計劃,通過配套落戶獎勵、落戶補貼、項目獎勵等措施,吸引香港人才來深發展。 “人才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撐。在深港兩地政府的推動下,香港青年越來越愿意到內地發展。”綜合發展研究院港澳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楊秋榮回復《中國新聞周刊》。
截至2023年2月末,港澳居民在廣東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累計30.62萬人次,其中享受社會保障待遇3.55萬人次。普華永道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的人才中,70%是應屆畢業生,另外30%擁有一到兩年的工作經驗。有工作經驗的青年才俊。
由于市場受歡迎,今年3月,香港決定定期實施“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廣東省配合支持該計劃,為參與該計劃的香港青年提供每月最高2000元的生活補貼,為期18個月。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曾向媒體介紹,港澳人士可在旅游、醫療、建筑規劃、教育、律師服務、金融、社會工作、旅游等八個領域申請職業資格認定。專利代理機構。目前有港澳專業人才3200余人。于中國內地及大灣區執業。
在助力大灣區建設的同時,“搶人才”也是香港政府今年的重要任務之一。三年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過去兩年流失了14萬名工人。
在吸引外國人才方面,2022年10月首次宣布取消“卓越人才計劃”配額限制,為期兩年。隨后,“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于去年12月啟動,符合條件的申請人一般在4周內獲批。還推出了針對專業研發人才的“專業人才計劃”。此外,根據香港相關規定,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或以上的人士,可以申請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到今年7月,李家超公開表示,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反應熱烈,特區政府已收到超過10萬份申請,幾乎是年度3.5萬名人才引進目標的三倍。
“只要公司能夠向移民局證明其雇用的外籍工人是當地無法招聘的人才,通常就能獲得工作簽證。”徐思宇原本在內地一家外資基金公司工作,2014年通過“卓越人才計劃”定居香港,目前已在香港工作7年,并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
剛到香港時,語言不通,文化習慣不同。自詡外向的徐思雨花了兩三年的時間適應,才跟上了香港的節奏。 “香港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與國際標準高度接軌,機遇眾多、視野廣闊。”徐思雨更喜歡的是香港的工作氛圍。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恰到好處,根本沒有同謀。”
前不久,一位37歲的深圳兩個孩子的母親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分享她在香港“面試一周內找到新工作”的經歷:整個求職過程中,沒有面試官詢問過什么她的年齡或婚姻狀況。
“香港職場更注重個人隱私,能力、經驗、學歷是招聘的硬性指標。”徐思雨表示,40多歲、50多歲的女性在香港尋找新工作的例子很多。雖然很多內地人來香港是為了享受香港的教育資源、免簽多國簽證等隱性福利,但在香港工作更真實的感受是“錢多、事少”。
徐思雨現在住在灣仔,每天的通勤只需步行十分鐘。他還計劃未來定居香港。 “深圳相當于灣仔五環,周末我們去玩玩吧。”從公司五十多歲的高管,到同事十幾歲的孩子,都喜歡讓她帶隊去內地“深度游”:從港口附近的商業區可以去購物、美食、娛樂,逛遍深圳城中村,最遠到順德,坐高鐵一個多小時就能吃到正宗的粵菜。她還帶隊“游學”,不厭其煩地向同事們展示內地城市最有活力的一面。 “與其在財報和新聞中研究內地企業或城市,不如親自去體驗。”
“政策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加速了兩地人才流動。人流必然導致物流、信息流、商流的互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雪飛分析。
匯豐銀行和奧緯咨詢在2022年發布了一組調查數據,采訪了3000名18至44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40%的受訪者預計在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后一年內前往大灣區。對于在內地城市工作的人來說,如果時間延長到一年或以上,這一比例將上升至72%。
然而,令很多人意外的是,隨著深港兩地加速融合,“跨境消費”率先爆發。
▲10月下旬的一個工作日下午,消費者在深圳福田卓悅中心云云甜品店排隊。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李明子
“深圳的周末是香港人的”
時隔三年,深港兩地全面通關,迎來第一位香港旅客。他一早就踩著人字拖來到深圳,就是為了吃夜宵。
北上深圳消費很快成為香港人的一股潮流。康娜說,不少香港游客周五一下班就趕往深圳,吃夜宵、住一晚酒店,第二天醒來,喝早茶、逛街,晚餐后返回香港。為了探索美食,他們還學習使用內地App,提前下載了小紅書、大眾點評、高德地圖制作美食指南。吃喝玩樂玩完還不忘留下好評。
這種逆向消費的趨勢,無形中為內地應用培養了大量的香港活躍用戶。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十大熱門應用程序中,一半以上與內地生活有關。除了上述APP外,還有鐵路12306、支付寶等APP。每到假期,內地應用的下載量就會飆升。
周末的深圳,“香港含量”極高,口岸附近的商場成為香港人的主要聚集地。對空調強弱極為關心的香港人,甚至還編制了深圳各大商場空調溫度統計表。
“周末單日可賣出數千單,其中60%是香港客戶。”深圳福田卓悅中心地下一層云云甜品店經理牟爽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長的排隊時間是三圈。我愿意等上幾個小時,站在工作臺上放眼望去,總是有人在排隊。卓悅中心距離福田口岸僅兩站地鐵路程,成為香港人北上必去的“景點”。
咨詢公司戴德梁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四個月,深圳地區及區域性購物中心日均客流量較去年分別增長68%和46.8%。香港媒體亦報道,香港中銀信用卡(國際)副總經理林敏儀表示,今年前5個月,持有中銀信用卡的香港客戶在內地零售交易金額有所增加同比增長80%以上,消費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百貨及餐飲類。
香港人的消費熱情,甚至讓即將關門的商場重新煥發活力。去年,皇庭廣場因總公司債務危機而被擱置。曾兩次“掛牌拍賣轉讓”,均未成功。如今,一到周末,人流量急劇增加,香港居民在餐館前排起長隊,把周圍的居民拒之門外。
“香港人很容易辨認。”一些接受采訪的商家總結了一套識別人的方法:穿著深色休閑上衣搭配牛仔褲,背著背包,穿運動鞋,點餐時排隊而不是掃二維碼,付款時也不太在意。精通,粵語夾雜英語,90%來自香港。
十年前,康娜每次從深圳回香港都要排隊兩三個小時。但現在情況卻相反了。即使她一早就從香港回到深圳,仍然要排隊。香港入境處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夏天,7月1日至8月29日,超過900萬香港居民進入深圳。客流發生逆轉,原來的香港單程變成了雙向。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和中秋節期間,曾被質疑“吃不飽”的港珠澳大橋也出現了大堵車的情況。珠海公路口岸進出車輛總數位居全國第一,超過9.6萬輛次,是2019年同期的三倍。到處都是人山人海。”康娜說。
在北方的消費浪潮中,“吃”顯然是重中之重。今年8月,房地產專業服務及投資管理公司仲量聯行發起了一項“香港人北上深圳”的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香港游客表示“深圳最吸引人的是餐飲”。
“可能全國唯一不認為深圳是美食沙漠的人是香港人。”徐思雨還認真詢問同事,香港有很多傳統美食,為什么還要去深圳打卡網紅店。他得到的答復是“有很多選擇”。對于香港人來說,深圳是他們接觸全國各地美食的窗口。除了茶餐廳,還可以選擇湘菜、川菜、閩菜小吃或者東北燒烤。飲品方面,除了冷凍檸檬茶、奶茶之外,還可以選擇喜茶,一點點和奶奶一起手工制作。
更重要的是它很便宜。徐思雨簡單算了一筆。即使奈雪在香港開店,同樣一杯“芝士草莓”在香港要48港幣,而在深圳叫外賣只需21元。香港一家商場吃一頓火鍋兩人約1000元。在深圳吃飯要300元。即使算上差旅費,也更劃算。
深圳對香港人的吸引力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甲、按摩、牙科”正在取代“糕點、茶水、晚餐燒烤”,成為“港人進深新三件套”。在羅湖、福田口岸附近的SPA店,深夜仍有香港人排隊,等待洗腳位子。
“香港的土地較小,而深圳的商場通常面積較大,可以容納更多大型娛樂設施,例如溜冰場、滑板俱樂部,甚至小型動物園。”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觀察到,不少北上消費的香港居民都是一家人前來,在口岸附近的商場購物,帶著孩子逛街。散步。
不僅孩子們喜歡,香港商人田北辰也認為“深圳的商場比香港更有創意”。田北辰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北上旅游是消費趨勢嗎?《留人留客新攻略》》稱,深圳商場可以賽車、滑雪,自由市場就是創新。 “正氣又新”,即使貴一點,還是有人愿意買單。
香港版支付寶數據顯示,第二季度,香港人在內地的購物金額和次數較上季度猛增三倍以上。
深圳也在不斷努力吸引港澳游客。疫情過后,深圳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步伐。楊秋榮舉例分析,福田中央商務區、后海超級商務區、羅湖核心商務區正在助力深圳加快建設世界級地標商務區,為香港居民提供優質服務。多元化的消費產品和服務吸引了香港居民來深圳消費。
深圳便利香港居民消費的措施也在不斷完善。此前已開展一系列建設,如設立服務點協助香港旅客使用跨境支付工具、完善口岸繁體中英文標識、推廣“香港列車北上”、實施公交、地鐵“深港一碼”。今年9月中旬,深圳還出臺了21條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其中一節三項“便利港人消費”,展現了吸引港人北上消費的決心。
10月底的深圳,天氣依然炎熱。在福田口岸附近的水圍村,隨處可見穿著短袖襯衫、吃夜宵的香港人。直到凌晨一兩點,他們才離開。社區商店直到兩三點才關門。本著“不能空手而去”的心態,過關后回香港的路上,每個人無論年齡、性別,總會攜帶幾袋零食。喜茶、奈雪、奶奶手工、霸王茶幾等新茶品牌,以及包師傅、魯西河、KUMO KUMO等烘焙品牌,已成為香港人必買的手信。
“對于跨境消費來說,在滿足客戶群短期往返深港、碎片化購物需求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消費增長點和需求場景。”劉雪飛分析道。
靈活的深圳人立即另起爐灶,逆向采購,從深圳采購優質低價的產品到香港。在社交媒體上,商家用表情包為自己做廣告:如果你來了,你就是深圳人,如果你不能來,就找深圳人代購。
▲8月30日,深港卡在廣東深圳上線。 “深港互通”由深圳通有限公司與八達通有限公司聯合推出,可在香港及內地300多個城市使用。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陳文
逆向代購很“香”
深港通關十天后,社交平臺上一則名為“深港逆購”的帖子火了。
“我也可以反向購買嗎?”小紅書高級用戶小宇受到啟發,發帖試水。采購的產品包括奶茶、甜品、周黑鴨、木屋燒烤等十余種商品,并沿港鐵沿線站臺配送。 。不到一天的時間,蕭宇就收到了十幾條訂單詢問。男友鄭創照則負責跑腿、送飯。他第一單就拿了大票,拎著一大袋海底撈過海關,打開后賺了100多元。
兩人很快就體會到了跨境辦事的艱辛。每次送餐,代購都要拎著五六袋、十幾杯奶茶。即使有小拖車、箱子等設備,也要小心,不要讓食物受到擠壓。我每天都要在地鐵里站四五個小時。關鍵是要確保食物不會溢出。有必要確保您準時與客戶見面并控制乘車時間。進出同一地鐵站以及逾期不出站將被罰款。如果停留超過兩個半小時,就要支付60多港幣,相當于浪費了一次旅行。
“食品采購沒有技術門檻,價格透明,留住客戶全靠服務。”小宇本身就是一個“吃貨”。他喜歡逛商店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食物照片。他偶爾會在小紅書等平臺上發布“代購”的內容。 ”預覽。有興趣下單的可以留言,然后微信私聊,下單的時候會收到優惠券,顧客還會被拉進微信群,互相互動、聯系。半一個月后,小宇迎來了逆向代購業務的第一次爆發,??每天要配送近30個訂單,而小宇則招募了一直在香港做代購的親戚朋友加入。他。
疫情前很長一段時間,流行去香港帶貨回內地。 “香港代理”曾一度是熱門生意。香港的電子產品、藥妝品、奢侈品箱包種類繁多,總能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購買熱潮。
港版是很多廣東90后人的共同記憶。十年前,第一個發射地點不是大陸。為了盡快用上最新款,黃牛們可能會把手機價格翻倍。相比之下,即使有關稅和匯率優勢,港版也比內地便宜很多。這也催生了一條涉嫌走私的平行進口產業鏈,一度讓海關頭疼不已。香港奶粉總是斷貨。每個從香港回來的代購都忍不住要帶兩罐奶粉,就像現在香港人回程要帶一袋包師傅一樣。
疫情前,深圳海關已推出“抓游客”系統,通過人臉識別對有犯罪記錄的游客進行提醒,提示海關查驗。此外,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也迅速消除了香港代購的價格優勢。電商巨頭紛紛出海搶占正品,完善產業鏈,將產品直送家門口,牢牢抓住最有跨境消費能力的內地中產階級。代購的生存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疫情期間,香港代理商失業。他們也是深港全面通關后第一批看到商機的“逆購”從業者。他們選擇與小魚合作,是因為可以賺取同等的服務費,節省前期獲客的成本和精力,并且有穩定的收入。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每天可以保證一兩個訂單。
蕭宇和鄭闖昭從一開始就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他們不想簡單地靠復制人力來擴大業務規模,而是想做一個跨境版的美團。
前三個月,肖宇負責運營和用戶維護。擁有時尚品牌網店運營經驗的鄭創照,除了送餐外,還負責開發小程序、數字化代購服務。今年7月,“開飯”小程序上線,團隊擴大到15人,并并入此前鄭創兆成立的商業公司。肖宇也辭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新事業。
客戶下訂單、規劃配送路線是最重復、最耗時的環節。此前,小宇把外賣平臺上某家店的菜單截圖,做成了長長的菜單,然后把圖片發給顧客,在網上“畫了個圈”,然后手動統計,這就是時間——消耗且容易出錯。小程序上線后,不同餐飲品牌的菜品訂單可以合并為一份訂單。功能不斷優化,目前小程序還可以自動計算配送費用、提供預約時間選擇、兼容多種支付方式、提供電子取餐碼等。
截至10月下旬,逆購“開飯”小程序注冊用戶數突破1.7萬人。用戶以新移民為主,二三十歲左右居多,其中約70%的顧客為女性。采購的產品不再局限于甜品、奶茶、餐食,而是逐漸擴展到盒馬鮮生、鮮花、麥當勞兒童套餐和玩具等。鄭闖昭還送來了潮汕砂鍋粥,拎著整鍋過關。
“公司下午茶或者家庭聚餐都要求準時送達,有的會標注一對一服務。”小宇說,通常每個訂單都會收取19%的送貨服務費,一對一的服務費200元起,而跑腿費都是我做代購的,偶爾會收到來自香港的小費客戶的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逆向采購才出現半年時間。除了根據海關法規無法進入該國的商品類型外,尚未制定相關行業法規。尚未處于起步階段的反向購買也引起了許多香港人民的注意。鄭尚佐(Zheng )曾經在港口附近觀察到,香港品牌的商業車輛從深圳市裝載了十多袋外賣袋,以通過海關。他還了解到,“全村集團購買”已經出現在香港。
“有些人已經開始進行價格戰。”小尤說,越來越難以通過跨境奔跑而謀生。除了最初的平行貿易商外,還有許多在線乘車司機,孩子們飛行雙航班的父母以及在香港學習的學生加入了反向交易。在采購代理商中,許多人不想賺錢,而只要求分享往返費用。 “經營個人業務越來越困難,而且許多人已經辭職,因為他們累了,仍然沒有賺錢。”
鄭尚佐的目標不是客戶,而是企業。在今年的國慶日左右,一些深圳商人與他聯系,希望通過迷你計劃提高他們在香港的知名度,一些香港投資者也表示興趣。鄭尚佐(Zheng )也擔心反向購買的命運,但他想先做當前的工作。 “在遵守這兩個地方規則的前提下,如果應用程序順利進行在線上,您可以向商人收取費用。”
▲4月10日是復活節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量香港公民返回了深圳五十年代港口的香港。香港政府的移民局宣布,從當天下午4點,總共有21.5萬人通過各種港口進入香港。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
新的機會已經開放
“只要存在需求,就會存在反向消費和反向購買。” Liu 回答了《中國新聞周刊》,他說,隨著深圳和香港在消費領域和消費習慣中的整合,健康和綠色食品將來可能會更受歡迎。 “反向購買”出現在戶外運動品牌和智能家居中。另一方面,年輕人的社交風格和消費概念已經改變。為了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新的商業模式和初創公司可能會誕生。
香港商學院戰略與創新副教授王揚博(Wang Yanbo)也認為,“反向購買”的趨勢將繼續,甚至可能有增長的余地。在先前接受媒體采訪時,Wang Yanbo分析了反向購買可以理解為在大陸電子商務平臺上購物的香港趨勢的延伸。消費的驅動力仍然是大陸產品的多樣性和兩個地方之間的價格差異。當深圳的企業看到需求時,他們不會放棄商機,并將花費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如何更好地滿足香港客戶的需求并促進消費。
深圳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消費優勢一直存在,但是在今年深圳和香港之間的關閉范圍之后,大量香港人向北消費,這對于促進匯率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進入四月后,香港匯率對元人民幣的匯率連續14周從0.87上升至0.92。最新匯率已達到0.933。香港某些交換點的實時支付賬/微信匯率報價接近1:1。
“與以前的匯率相比,在大陸消費的香港錢等于13%的折扣。香港美元的購買力更強,香港人從消費中獲得更高的收益感。”林江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反向消費的趨勢仍將繼續,但是尚待觀察它將對深圳消費的整體改善產生什么影響。
香港移民局的數據表明,7月向北行駛至香港的人數達到468萬,平均每天向北行駛160,000多人,估計總消費量將達到40億港元。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了香港反向消費群體的組成,“它仍然由普通公民主導,而高級消費者群體很少被看到。”
近年來,深圳的建筑目標旨在建立一個“具有重要全球影響力的消費者中心”。 2022年,深圳的消費品總零售額將為億元人民幣,使其成為四個主要一線城市中“萬億消費俱樂部”中唯一的局外人。在今年上半年,深圳的消費品總零售額僅占GDP的30.68%,在GDP為1萬億美元的城市中排名低。消費一直被認為是深圳經濟的缺點。
根據“深圳商業發展的第14份五年計劃”,深圳最初將在2025年建立一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總零售消費品達到12.2.5億元。在反向消費的推動下,該市今年前七個月的消費品總零售額為587.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如果我們可以繼續以這種速度增長,我們將在2025年到達目標。
一位長期以來一直關注大灣地區研究的學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具有重要全球影響力的消費者中心”將不可避免地吸引高端消費者,但是這組消費者對信息,法律和機制也有更高的要求。
該學者指出,在做出消費決策之前,高收入人士更加關注這兩個地方的規則和機制是否可以平穩地進行。例如,如果他們去大陸接受醫療,他們將事先考慮是否有醫療糾紛,如果發生戰斗該怎么辦。如果我去法庭,該怎么辦?我可以保護我的權利和利益嗎?
“隨著大灣地區的建設繼續加速,機構創新是一個很高的可能性事件,并且已經提出了多年的相關舉措。”林江說:“深圳和香港被河分開。即使香港不再是購買代理商的來源,它仍然是消費的天堂。特別是對于高端消費選擇和服務,香港的地位仍然很難在短期內被替換。” (結尾)
作者/李明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