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旅游過年”已成為新趨勢。然而,關于年輕人如何過春節、年味是否發生變化的關注和討論主要停留在“形式”層面,尚未滲透到春節體驗的核心本質。因此,不僅要總結年輕人過年的“變化”,更要了解他們不同的過年方式所蘊含的“不變”的文化意蘊。從變化來看,年輕人在旅行中主動選擇到國外城市、異地過年。這是由于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和流動性的增強。跟隨新媒體的節奏,從線上狂歡轉向現場聚會,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的一種分流。效果;異國他鄉尋找年味,展現了年輕人守護思鄉之情的努力。但一直以來,無論在哪里、以什么形式,“過年”仍然是年輕人的共同愿望。新年旅行中尋求創新、展現自我、表達情感、尋找歸屬感和認同感,體現了年輕人對傳統春節文化價值的傳承和追求,體現了中國“文化春節”的魅力和活力。 。對于年輕人的春節文化旅游趨勢,既要提供充足的供給和滿足,又要正確引導、有效推廣。
【關鍵詞】文化春運 年輕人年味文化旅游趨勢 【中文分類號】F592 【證件識別碼】A
如今,人們過春節的方式和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年輕人,涌現出許多新的過春節方式。隨著新媒體、新技術全面融入人們生活,“云拜年”、“云聚會”、征五福、搶紅包已成為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就地過年,反向春運,反向消費,取消送禮也體現了新一代的生活態度和社會風尚。與此同時,過一個有文化的春節,過一個不一樣的新年,成為年輕人追求的新潮流。他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離家出游的新年儀式中去慶祝新年。搬家過年,異地體驗春節文化,既是年輕人的主動選擇,也是營銷和媒體渲染的結果。這一趨勢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討論。過年離家是否就意味著年味被淡化或者消失了?該如何理解年輕人跨年出行新趨勢?春節慶?;顒拥淖兓澈笫欠裼胁蛔兊膬群??本文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
春節形式正在改變:年輕人旅游過年新趨勢
團聚的形式正在發生變化,人們主動到不同的城市或地方慶祝新年。一方面,年輕人不再一味追求回家過年,而是讓父母家人在工作生活的城市體驗過年生活,實現逆向合家團聚。隨著中國家庭結構的轉變和代際過渡,青少年正在成為家庭的核心和支柱力量。 “80后”、“90后”已成長為職場主力,在城市定居、工作。父母隨遷的現象有所增加。核心家庭逐漸成為主流,主干家庭與傳統家庭的結合力也減弱。在這種趨勢下,“過年”不再受地域限制,春節期間家人團聚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回家過年”的傳統價值觀念下,人們回到有地理血緣關系的家鄉,年輕人形成了“身在何處就是家”、“和家人在一起”的觀念。 ,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新年?!毙赂拍?。這種觀念對家長的影響是,他們愿意選擇容納自己的“小家庭”,參與反向春運。前往孩子所在城市過年、旅游的家長數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年輕家庭擺脫本地消費的限制,前往其他城市或偏遠鄉村體驗文化風情。年中、年后度假旅游也成為都市年輕人的一種趨勢。隨著房屋結構變小、流動性增加,房屋變得越來越輕,成為家庭春游的新可能。 “南北居民互換年夜飯”的趨勢日益明顯。 2024年1月,筆者的研究團隊針對80后、90后、00后三個年輕群體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數據顯示,87.5%的受訪者表示2024年春節假期有出行計劃,且大部分集中在年中。新年過后出行,自駕游、露營游、農家樂體驗等慣常的出行習慣都延續到了春節。但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是,受訪者對春運的描述總是與“家人”、“團圓”、“在一起”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人們的注意力正在發生變化,媒體慣例也在追逐新的玩法。春節期間,傳統和新興的年會活動成為年輕人媒體朝圣的重要選擇。首先,傳統的央視春晚已經成為懷舊美食,而網紅春晚更能體現“生活感”。隨著網絡春晚的出現,尤其是2010年首屆嗶哩嗶哩拜年會的舉辦,“在家看春晚”的儀式感被打破。媒體工具從電視到互聯網的轉變大大降低了年輕人看電視的胃口。對春晚感興趣。地方衛視和媒體平臺打造的網紅春晚不僅超越了春晚儀式,還鏈接了青春流量和熱鬧的舞臺創作。春晚偏向網紅的行為本身就體現了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積極接受。 。抓住這一變化,河南衛視系列春晚節目直接聚焦年輕人的出行決策。問卷調查發現,66.07%的受訪者熟悉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劇。不僅超過一半的年輕人觀看了河南春晚,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河南衛視直接激發了他們游覽河南景點的興趣。旅行動機。其次,網紅目的地春節成為年輕人媒介實踐的首選。攜程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月5日,春節假期長線旅游訂單占比70%,60%以上的國內目的地機票預訂量已超越去年。其中,由于“二濱”出圈,哈爾濱旅游人氣持續進入春節假期,旅游預訂訂單同比增長超過14倍。與此同時,網紅目的地也更加積極地打造有吸引力的年味風情體驗活動和場景。淄博市政府推出“好客山東新年晚會”系列活動,希望成為網紅、成為“長青”。可以看出,通過媒體傳播,旅游目的地的人群聚集特征與傳統春節的團圓氛圍有著天然的聯系。來自不同地區的年輕人領略異國情調的春節文化。 “過年”的新需求、新體驗將在旅游目的地得到異常滿足。最后,短視頻中嵌入的好玩、新鮮、潮流的熱點是年輕人春節出游的觸發點。潮汕鶯歌舞在2023年春節期間走紅,正是得益于這一媒體現象被年輕人迅速捕捉和流行傳播。隨后,大批游客選擇前往潮汕地區,親身體驗鶯歌舞的魅力。 2023年春節期間,潮州共接待游客285.3萬人次,同比增長44.1%,客流量遠超歷史同期“最高峰”;汕頭累計接待游客超過222萬人次,僅大年初三就高達136萬人次,停留三天以上的游客達到110.8萬人次。據《小紅書2023年春節消費報告》顯示,春節期間,有50萬人在小紅書上分享了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歌舞。
懷舊情緒正在轉變,年輕人在陌生人中尋找新年熟悉的味道。家鄉不再是年輕人“尋找年味”的首選。到陌生卻熱鬧的地方尋找熟悉的年味,成為年輕人體驗春節文化的新追求。一方面,年輕人長期身處異國他鄉,與本土社會的聯系大大削弱。他們對自己應該熟悉的地方充滿了陌生。春節返鄉后,他們重新融入社會的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此外,城市化進程使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過年的場地、環境、氛圍也發生了變化。對于很多中青年人來說,小時候熟悉的地方已經變得陌生了。由于故鄉難覓鄉愁,人們就到外地尋找故鄉。另一方面,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人們對精神上的“年味”有了更高的要求,滿足的門檻也相應提高。節日和儀式曾經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中休閑娛樂不足的補償,但現在“吃喝玩樂”已成為一種習慣。一頓豐盛的晚餐、一件新衣服、一次聚會都不再渴望。節日與非節日在物質享受上的區別縮小,驚喜感和期待感減弱。因此,在“鄉土聯系薄弱”和“年味需求高”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年輕人有充足的動力走出去,尋找心中的年味。人們要么涌入集鎮、菜市場、跳蚤市場、古鎮小巷感受煙火,追憶舊時光;或者聚集在風土人情保存完好、文化氛圍濃郁的大城市“覓食”,如北京、廣州、成都等。作為中國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大量外地年輕人沉浸在買燈籠、逛廟會、花市、炫耀美食等活動中。他們用對異國他鄉的記憶來填補真正懷舊的空虛。同時,在流動性背景下,傳統節日中人際關系的聯系不再集中于血緣關系。事業紐帶、學術紐帶、地域紐帶、趣味紐帶等關系也因春節而變得更加緊密。隨著旅行的到來,在家鄉或郊區與家人朋友一起過年已成為“回鄉過年的人”的首選,而與同事、同學甚至陌生人的聚會也成為“就地過年的人”的常態。
過年內涵不變:年輕人文化春節新追求
過年就是祈“新”,旅行對于年輕人來說就是“新”體驗。從古至今,許多過年習俗都是圍繞“辭舊迎新”展開的。 “爆竹聲中過一年”、“舊符換新桃”。王安石的《元日》描寫了古人放鞭炮、貼春聯迎接新年的傳統習俗。又“一年之計從春開始”。春節拉開了新的一年的序幕。這樣一個有意義和創造性的時刻可以讓社會和個人掌握生命的循環節奏。因此,春節期間買新衣服、穿新鞋、戴新帽子是很有必要的。以此類推,旅游也是當代人迎接新年的一種方式。特殊的是,過年旅游將過去“借物求新”的象征性行為,變成了一種新的體驗。具體表現有兩個:一是過年旅游有助于獲取新知識。與過去在熟悉的地方重復活動不同,旅行是去不同的地方體驗別人的生活。在享受旅程的同時,你還可以獲得新的知識。這種慶祝新年的方式很受年輕人歡迎。近年來,各地興起“博物館春節熱”。其次,過年旅游有助于塑造社交粘性。旅游出行通過空間壓縮或空間分割剝離社會冗余,同時給年輕人帶來新的社交機會。比如,帶父母雙方到年輕夫婦的小家里過年,可以讓年輕人免去“回公婆家還是娘家”的春節難題,還能加強夫妻間的聯系。兩個家庭。從本質上講,春節辭舊迎新的文化傳統,蘊含在旅游賀年的具體形式中。然而,旅游不僅深刻表達了“迎新”的節日態度,也豐富了“新”的體驗感和獲得感。
過年是一場“炫”的較量,旅行為年輕人的自我展示積累資本。每到除夕夜,家里的親戚都會團聚。除了互相送上祝福之外,七姨八姨之間相互炫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這往往給年輕人過年帶來壓力。他們表達了自己的困惑,為什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工作和學習的負擔,為什么回到熟悉的大家庭卻要面對親人的夸耀和質疑。有時候“炫耀”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要顧及父母的尊嚴和孩子的未來。但這也是熟人社會中個體了解他人信息、維持親屬關系、提高自我存在感的一種方式。鄉村社會的文化背景要求人們通過相互分享而團結起來。用“炫”來展示自己、實現相互聯系,已經成為當代人維系熟人社交生活的一種方式。旅行體驗已經成為可以“炫耀”、“炫耀”的新資本。一方面,旅行的基本前提是“有錢”和“有時間”。 “過年帶父母/孩子去旅行”不僅是家庭幸福的體現,也是金錢相對充裕、時間自由掌控的潛在表現。它還可以讓您的家人感到自豪。另一方面,旅行體驗中的美景、美食、新鮮的故事、新奇的感受,本身就是值得分享的內容。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賦能,“新年旅行”的話題總能成為朋友圈的一大亮點。同時,旅游消費具有區分品味的作用。年輕人的旅行體驗展現出“長見識”和“開眼界”的精神豐富性。這樣,他們就能擺脫父母的短期話題,找到自我表達的舞臺。
過年講的是“情”的表達,旅游在流動中實現情感的傳遞。春節是中國人的情感之根。從全國范圍來看,春節是中國最強勁的節奏,新年是全世界華人祈福吉祥、表達安慰和希望的盛宴。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春節的文化儀式蘊含著忠誠精神和傳家寶精神。家風、家庭團聚的溫馨和忠誠、信任、孝順的美德。家庭旅行作為家庭獲得幸福的重要場景,自然具有表達、傳遞、溫暖情感的功能。一方面,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往來往往與“行孝”有關。家庭新年旅行是孩子孝心的表達和父母的積極回應,感恩與補償、奉獻與滿足等情感流淌在其中①。另一方面,帶孩子旅行以“親密”為主題,家庭建設和旅游教育也嵌入其中。新年旅行不僅給孩子們帶來新奇的體驗,還將“年”與“家人”綁定在一起,留下情感記憶,塑造新的鄉愁。最終,流動的情況創造了基于情感的流程儀式。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吃、住、行、游、娛、購”。家族的話語權也隨之轉移和交換。我們在不尋常的環境中看到了不同的東西。彼此的。
過年就是尋“根”,旅行成為年輕人尋根、重新扎根的一種方式。無論是回鄉還是旅游,過年期間的人流都與“尋根”息息相關。在城市化、工業化的影響下,當代年輕人對“根”的認識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不再迷戀某個血緣與地理融為一體的地方,或者被抽象為傳說的一棵樹、一塊石頭,而是延伸到任何其他能夠獲得歸屬感、安放靈魂的物體。首先,年輕人的流動性越廣,文化根源的范圍就越廣。他們可以從別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通過“旅行的目光”感知根植于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從而獲得強大的內在動力。其次,尊重和追尋歷史遺跡和文明根源仍然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文化基因中。問卷調查發現,受訪年輕人認為,河南衛視春節系列劇最吸引人的不是炫酷的科技和媒體,也不是煽情的互動方式,而是傳統的、本土的、文化的內容制作。 80%的受訪者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是年度海關項目創新的關鍵。第三,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需求不斷深化,文化認同的邊界也在不斷擴大。在國際形勢緊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產業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當代人的文化認同需要與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緊密相連。國慶邊境游、春節文化游,都體現了年輕人對祖國繁榮富強的執著。豐富的贊譽和認可。
映和之間:了解、追趕、推動年輕人春節文旅潮流
理解:形式的變化很正常,需要關注年輕人的文化旅游實踐如何直達春節文化的核心。春節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正如桃符演變為對聯,鞭炮演變為煙花、燈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新年的表現形式和慶祝儀式也在不斷變化。然而,傳統節日是由歷史而來的,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合家團圓”、“祈福迎新”、“尋根”等文化內涵沒有改變,一直在延續。在流動的情境中充實豐富。深化。因此,年輕人過春節的方式正在動態變化,并不意味著“年味變淡”。通過文化和旅游創新激發傳統節日活力,要充分認識到春節形式的轉變是常態。更需要關注的是春節文化嵌入旅游流的深度以及人群聚集所產生的文化向心力。青少年是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文化和旅游實踐更能體現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趨勢。通過深入觀察和了解年輕人春節文化旅游消費體驗和過年慶祝形式,了解他們創新發展春節文化的方式和內心訴求,引導他們直達春節文化核心。春節在他們的文化旅游實踐中。能夠更好地培育傳承春節文化的新生代,塑造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迎頭趕上:目的地需要規劃布局,做好春節期間人流量大的準備。針對小家庭逆向春運,市層面要做好迎接“小家庭”就地“團聚”的準備。傳統的城市過年活動不僅要針對年輕人,還要關注遠道而來的父母,更關注孩子們的過年體驗。避免用年輕人的春節新樂趣來掩蓋其他家庭成員的春節需求。特別是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春運進城需要城市整體節日氛圍和公共服務的支撐,保證春節期間休閑配套設施的高質量運行:包括日常出行的正常運行?;A設施,為“全家”提供服務,也為異地家人團聚過年提供基本保障,如“大家一起去超市”、“農貿批發市場收年貨”等;還包括休閑基礎設施對老年人的適應性,如城市公園、商業街區、自然風景區等老年人喜愛的場所。提供貼心的出行服務,營造傳統的過年氛圍和互動場景,讓老人在異地過年得到充分的滿足。對于年輕人的春運,在目的地層面,要做好迎接年輕人到異地尋求新體驗的準備。地方政府和經營主體要借力年輕人實現流量支撐,圍繞“年輕人年”打造高品質、創意化的體驗活動,提供真誠化、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呈現豐富多彩的年味。充滿本土文化,做好體驗式營銷策劃,創造出圈機會。
助推: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推動年輕人年味、春節旅游文化深度融合。首先,利用現代科技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為年輕人提供更具文化氣息的年味旅游體驗。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成為推動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創新傳承的引擎。推動春節文化旅游創新發展,可以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與傳統文化有效鏈接,為傳統春節文化開辟想象空間,融入傳統文化。時尚、舞蹈、設計等領域。理念,賦予春節現代活力和審美價值。比如,借助當地春晚的創新策劃,打造富有故事性、場景性、氛圍性、時代感的當地故事劇本,實現當地春節氣勢和文化傳播。二是發揮官方媒體與自媒體雙向合作,引導青少年春節文化旅游實踐。一方面,要繼續發揮官方媒體的權威,積極創造和把握媒體傳播熱點,并準備專門的運營團隊,在年前造勢,在年中發力,并彌補年后的勢頭,捕捉準確呈現年輕人及其目標的能力。小小的傳播催化劑,產生深刻的聯系和互動,形成線上線下的緊密聯動,不斷為目的地增加熱度、吸引流量。另一方面,發現具有年輕受眾的優質本土自媒體團隊,最大限度地對當地傳統習俗進行探索和超現實的呈現,為年輕人的春節文旅決策提供有影響力的文化內容。它最能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也通過傳播培養年輕人對中國春節文化的多重認知和多重身份。
(作者為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旅游休閑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灣區人文共同體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中山大學學報)
【注: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縣域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2&ZD190)的階段性成果】
【筆記】
①付國群、胡家靜、張成虎、白凱:“運用扎根理論構建“子孫”家庭旅游過程模型”,《旅游學報》2021年第2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