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觀察者>右上角“...”>設為星星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智谷趨勢(ID:)|大雨
01
香港人占領深圳
周末的長沙是屬于廣東人的。長沙人說:“廣東話我都快學會了”。
周末的深圳是香港居民的。深圳人說:“我差點以為自己到了香港。”
無論是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假期,還是每個平常的周末,香港人都蜂擁而至,涌向深圳,就像過去二十年內地游客涌向香港購物一樣。羅湖金光華廣場、福田COCO Park或皇庭廣場、南山萬象天地等地,處處都有香港人的影子。
“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么多香港人。”不少深圳市民反映,街上滿是操著香港粵語口音、大聲說話的人。
由于來深圳的香港同胞太多,有網友總結了香港人的一些特點,包括但不限于:現金支付、運動鞋、背包、滴露洗手液、說英語……以及“在深圳”。商場”“偷偷觀察別人如何用手機點餐”,很可能也是香港人。
周日晚上的深圳地鐵四號線對于香港人來說似乎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拎著大包小箱的人和說著粵語的家人。
“我太幸運了,從深圳到香港的地鐵里只有一輛包師傅的巴士。”從深圳到香港的地鐵里,“包”的含量非常高,內地網紅烘焙品牌“包師傅”已經成為香港人的標準“手工”。信”。
“包師傅”成為“逆購”最常見的紀念品。常駐香港和廣州的博主科比說:“香港常見的糕點更多是菠蘿包、豬排包,像包師傅這樣的很少。”
有網友調侃“包爺的GDP是香港人一手拉升的”。
要根據外表來識別香港人,你可以看看誰背著一個橙色的包。不知道的人可能以為是Hermès,其實是深受香港人喜愛的“芝士蛋糕界的愛馬仕”新品牌KUMO KUMO。
深圳作為“奶茶之都”,奶茶店幾乎隨處可見。本土的喜茶、奈雪,以及網紅茶飲品牌奶奶手工、一點點等,都是香港人的“新寵”,周末店里大排長龍。
就連香港的年輕人也學會了用小程序下單。一位“香港男孩”分享:奶奶手工福田羅湖店幾乎總是排著200多單的隊伍。幸好他下單早。
看來,香港比內地流行的網紅餐飲品牌“落后了一個時代”。香港人來深圳主要是為了報復性消費。太二酸菜魚、海底撈、木屋燒烤、文和友、八合潮汕牛肉火鍋等擠滿了香港人。
深圳口岸附近還有一個“奇觀”:日本料理店的密度極高。周末和節假日,就餐的客人幾乎有一半是香港人。香港人以喜愛日本料理而聞名。我的一位香港朋友說,很多香港人經常在周末飛往日本,就是為了吃日本菜。如今,來深圳吃日本料理已經成為一種替代品。
當然,經驗豐富的吃貨們對于網紅餐飲品牌已經變得麻木了。他們的新最愛是煙花爆竹的深圳夜市/路邊攤、鐵板魷魚、臭豆腐、東北烤肉、波波雞……深圳這個在我們大陸人眼中完全的美食沙漠,卻成了香港的美食天堂人們。
深圳被稱為美食沙漠,因為這里的名菜是椰子雞。但對于我在香港的朋友來說,他們認為你在凡爾賽宮。
畢竟,“香港人可能是中國唯一認為深圳有好吃的群體”。
中國大學生推出特種部隊旅游后,香港人也不甘示弱。小紅書上,有人發起“香港人周末占領深圳計劃”。他們戲稱自己是“香港人”,并記錄著自己到深圳吃喝玩樂的情況。
早上7點出發,除了打卡網紅美食餐廳,還要安排美甲、按摩、美容、卡拉OK,不虛此行。
看完香港人在深圳的“特種兵式旅游”,深圳當地人都會感嘆:“我是深圳人,還要看香港人的帖子,了解吃喝玩樂”在深圳。”
深圳從“賺錢城市”轉型為“旅游城市”,離不開香港人。
自今年2月6日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訪港游客數據不斷刷新紀錄。 “去香港”的熱度已經被“來深圳”的熱度蓋過了。
深圳微時以深圳六大口岸,即羅湖口岸、福田口岸、蓮塘口岸、皇崗口岸、文錦渡口岸、深圳灣口岸為統計口徑,統計兩周(2023年3月22日至2023年4月4日) )的香港出入境數據發現,14天內有180萬香港人進入深圳!同期,大陸游客總數僅為54萬人次。
資料來源:深圳??微時基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公布的數據。
一位網友表示:“昨天順利通過測試見到了周杰倫,通過測試的香港人比大陸人多很多。”
三十年江東,三十年江西,靜靜流淌的深圳河依然是兩地的分界線。香港人為何突然“逆流而上”?
02
都是“香港窮人”嗎?
在社交媒體上,香港年輕人喜歡自嘲“香港窮人占領深圳”。其背后的潛臺詞是——香港賺錢,深圳花錢,不太讓人滿意。
這和中國人去泰國、越南消費是一樣的。都是“降維攻擊”。
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2年香港本地居民總收入為41萬港元,折合人民幣近38萬元,平均每月收入為3.17萬元,幾乎是香港本地居民的水平。人均騰訊。
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2718元,約為香港的六分之一。就連香港的最低工資標準也是每小時40港元,而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兼職員工)是每小時22.2元。
也許在香港,這些自嘲為“香港窮人”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并不富裕,因為香港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甚至是“一”可以從香港的價格中刪除。
在香港,如果想租到位置較好的房子,每月大約需要5000至8000港幣。乘坐地鐵幾十元起,出租車30港幣起。
在餐館用餐時,價格基本比中國大陸高2-3倍。一份揚州炒飯78元,一碗蒜苗白米飯12元,一瓶礦泉水10元。
難怪香港人說,“香港人來這座城市真高興!一桌湘菜只要300多元,這在香港是難以想象的”。
香港人來深圳卡拉OK發現200 就可以搞到4-6人的包房,還送飲料和果盤。玩單比香港更香港,香港人均消費200 。
美甲、按摩、牙科是“港人游深圳”的三大套餐。有香港網友分享道,“深圳看牙真便宜,我在深圳洗牙66元,香港最便宜200元。” “在那里(香港)按摩的費用足以在這里(深圳)理發。” 、按摩、美甲三件套。”
所以不存在“香港窮人”的說法。來到深圳,你就是一個大恩人。平均月薪3萬的香港人來到深圳,看到只用香港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吃好喝好玩。他們不禁感嘆:深圳是香港人的天堂,空氣……很甜。
由于深圳的美食對香港人如此有吸引力,一些香港人開始稱之為“跨境外賣”。深港邊境的桌子上擺滿了香港人訂的外賣。
香港昔日的“代購”開始“逆代購”。他們向香港朋友推廣微信接龍和小紅書私信下單。一杯奶茶10元的代購費,還是比在香港喝奶茶便宜很多。很少。
大部分食品代購收到訂單后,都會選擇從深圳到香港通過地鐵送餐。
三聯生活周刊寫道:
“一路上香港的顧客都在焦急地等待,如果你想在他們那里租一套公寓,他們可能會放你走,但吃飯的時候真的沒有人敢不準時。”
“要知道,每一站的時間只有不到1分鐘,錯過了就錯過了,會被代購列入黑名單的。別說以后想吃包師傅,孔師傅不會的。”把它帶給你。”
內地社交媒體在向香港朋友普及博大精深的內地飲食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香港年輕人除了經常使用ins外,也是小紅書、大眾點評等內地應用的資深用戶。
香港媒體報道稱,清明假期期間,隨著大量香港市民北上,本地手機應用排名大幅上升。比如高德地圖從第8位躍升至第3位,美團、大眾點評也在短時間內躍升。進入前10名。最受歡迎的十大蘋果手機應用程序中,一半以上與內地生活相關。除上述應用外,還有小紅書(第10位)、鐵路12306(第14位)、百度地圖(第16位)、支付寶(第18位)和美團外賣(第20位)。
當然,更讓香港人過癮的是,只有來到內地,才懂得什么是“顧客就是上帝”。畢竟廣東的服務水平是出了名的好。
“可謂是‘天壤之別’。奶奶的手工藝品會對我說‘你好,歡迎回家’,酸菜魚會跟我說‘歡迎吃酸菜魚’,而正規SPA的小姐姐店里會對我說‘你好,歡迎回家’,你對我說‘帥哥又見面了’”,一位香港網友分享道。
遇到不熟悉手機點餐的香港人,深圳人也會伸出援手,“我剛剛幫兩個叔叔點了9.9瑞幸”。
這一幕很讓人想起電影《甜蜜蜜》中的經典場景。內地人李小軍第一次來到香港麥當勞時,“漢堡包”的發音很流利,緊張得連可口可樂的全名都說不出來。 。操著標準粵語的服務員李翹臉上寫著一絲不耐煩,小聲暗示自己是“可口可樂”。不了解的人還以為她是喝維他奶長大的香港人。
時代真的變了!
03
時代變了
深圳河曾經不僅是香港和深圳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數字消費品和奢侈品價格的分界線,也是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分界線。
要知道,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的GDP接近內地的1/4,人均GDP是內地的50倍。 1997年,即香港回歸之年,香港GDP總量達到1770億美元,超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的GDP總和。
隨著香港經濟的繁榮,內地人赴港淘金的浪潮就像珠江水一樣川流不息。
2003年,非典席卷香港,香港各行各業都陷入衰退。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前往北京請求中央開放自由行。大陸人南下“撒錢”的浪潮也開始了。當時內地對香港人的經濟和精神支持,給香港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很多新聞報道、電影電視劇中,都有內地富婆到香港購物的名場面。他們拖著行李箱,衣著時尚。到達銅鑼灣后,他們搶了白菜一樣的奢侈品:高檔太陽鏡、LV手袋、Gucci鞋子和皮帶……那樣的風格和外表常常讓香港當地人羨慕不已。
2011年,人民日報報道稱,中國奢侈品價格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內地奢侈品價格平均比香港市場高45%,比美國市場高51%,比美國市場高72%。法國市場。
由此,香港成為內地人購買奢侈品的“價格洼地”。當時世界上一半的奢侈品都是中國人買的,距離最近的香港自然是最重要的地方。數十萬箱包、珠寶、手表不斷從邊境流入內地。
“我想當香港人看到我們時,就像看到人民幣漂浮在空中一樣。”據2011年的報道,蔣女士剛從香港滿載而歸。
尼爾森2016年報告稱,當年有1700萬內地游客到訪和逗留香港,人均消費2萬港元。
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商海購的興起,香港奶粉限購已成為觸手可及的事情;隨著海南免稅店的崛起,奢侈品和高端化妝品不再只有香港的價格優勢; HPV等疫苗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隨著香港的流行,“跨境注射”已經不再那么必要了……香港依然有魅力,但內地人的心態已今非昔比。
時至今日,內地和香港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兩地”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香港和深圳就是“一體化”的例子。
今年香港恢復通關、向內地敞開大門后,機場人流熙熙攘攘,街道擁擠不堪,銀行7天營業……這一切的背后,是巨額人民幣“送出”。南下”進入香港。
香港也加速北上:
當香港年輕人北上花錢時,深圳是他們的第一站。除了吃喝玩樂,在大灣區買房也是不少香港人的選擇。
香港大學已在北方扎根。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大學……已設立分校的香港著名大學名單在大陸的時間越來越長。
香港富豪“三代”的繼承人正在北上。他們的祖輩正在房地產領域興風作浪。 “第三代”開始投身新能源等實體經濟。其中,被外界賦予“最有前途的香港富三代”稱號的程志剛,參與獲得了蔚來汽車的D輪融資和小鵬汽車的B輪融資。
還有香港北移吸引投資和人才。在內地城市的“搶民戰”停止的同時,香港也悄然加入了“搶民戰”和“投資戰”。目標是每年吸引至少3.5萬名人才,希望未來五年吸引不少于100家擁有高端人才的企業。有潛力或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企業來港設立或拓展業務...
香港正朝相反的方向北上。這樣的繁榮、繁華、需求交流的場景,以后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余光中說,“鄉愁如淺海峽”,更何況是更淺的深圳河呢?
當你來到這里時,你是深圳人,都是中國人。
總有一些情感無法割舍;總有一些腳步無法停止。
——以下內容為商城廣告——
參考:
三聯生活周刊《深圳人的“逆購”拯救了很多香港白領》
深圳微時代“14天180萬香港人進入深圳!”他們在深圳做了什么?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