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是一個大問題。人從出生起,就衰老、死亡得很快;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忙著干活、忙著吃飯、忙著穿衣……這是為了什么?有什么意義?對于生活在無知中、遵守社會習慣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神秘的問題。當然,也有人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但那些感覺敏銳的人;或者環境不好,事業受挫,身體受到疾病侵襲,一分失落,甚至全部希望落空。那時,你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這個問題——你這一生在做什么,在忙什么。雖然這個問題偶爾會浮現在腦海中或者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無法解決,但我還是要保持忙碌——忙著工作,忙著吃飯,忙著穿衣……好吧!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一切皆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這就是答案。在這些人看來,忙著工作、忙著吃飯、忙著穿衣服……過去,有一首流行的《覺醒歌》流傳著。開頭是:“天是空的,地是空的,生命迷失在其中。”說什么:“丈夫空,妻子空,到時候大家都在西東。” “母親空了,兒子也空了,我們不會在地獄路上相遇。”最后他說:“人生就像采花蜜蜂,采集了百花成蜜后,等你老了,所有的辛苦都白費了!”多么的失望,多么的空虛! “一切皆空”——生命沒有意義,這與佛教的“一切皆空”教義完全不同。 《醒世歌》代表了一切都會導致失望和幻滅,人生沒有意義的觀點。但佛教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否定絕對意義,肯定其相對意義;更深層的是,它揭示了生命的絕對意義,賦予人們最終的歸宿。
盡管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遭遇空虛、失望、幻滅,但我們不能沒有意義。即使它不完美或不正確,但總有一些安慰自己和繼續生活的意義。比如,古人說“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仙”,意思是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的一生就不會虛度,就會有不朽和不朽。具有永久的意義。粗略地說,生命的意義一般分為兩類:一是現實世界;二是現實世界。第二,在未來的天堂。在現實世界中,家庭或家庭的繁衍受到重視:這是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家庭的延續上。因此,一個人雖然死了,但他仍然具有永恒的意義。中國儒家特別強調這一點。在家庭的延續中,人們“承前啟后”。因此,人們必須能夠“增強未來,展望未來”,對祖先保持警惕。祖母們,她們只想有幾個孫子。他生前“與孫子玩耍”,死后接受了他的犧牲。這樣,你就可以忍受痛苦,安心地過日子了。按此義,“不孝有三,最大者莫為子孫”。我們所做的事,無論善惡,都會報應給我們的子孫。故曰:“積善業者,必有福;積惡業者,必有禍患”。
或者重視國家,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國家。極端國家主義者認為,個人服從國家,只有在國家里生命才有意義。似乎人的一生就是為了實現國家的大政方針。這與家庭的延續是同根同源的。在古代,有的氏族視整個氏族為一;有的氏族視整個氏族為一;有的氏族視整個氏族為一;任何一個人受到傷害,都會被視為對全族的傷害,全族都會報仇。在這個概念中,那些為氏族而戰并犧牲的人被提升到了神的水平。當氏族擴張并形成國家(或合并大部分氏族)時,生命的意義就形成了,生命的意義在于國家的強盛。儒家重視近親,因此重視家庭或宗族,這就是分化發生的地方。
或者著眼于全人類,生命的意義存在于人類社會的進步之中。人類只有進步了,生命才有意義,這才是人類的理想。因此,人類應該為全人類的進步、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奮斗。
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家庭、國家、全人類身上,并不是人類想要的。只是因為個體的身心結合很快就會腐爛而無法被發現。然而,這是否就確立了生命的意義呢?重點是家庭。一個人如果生下來就沒有孩子,那人生就沒有意義了!重點是國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曾經非常繁榮的國家現在有多少是安全的?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成為了遺跡。全人類?人類——我們所知道的真正的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盡管這可能是遙遠的未來,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地球一旦毀滅,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生命的意義將如何存在?這樣看來,一般生命的意義最終是空的,也逃不出《醒歌》所代表的觀點。
正是一般宗教,尤其是西方有神論,通過從未來出生在天堂來解釋生命的意義。在天宗看來,人間世界就是虛無。人類降生在地球上,信神、愛神、遵行神的旨意,才能有希望將來進天國。據說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不信神的人將陷入永恒的痛苦;信神的人必進入天國,享受永遠的幸福。嚴格來說,世間一切的信仰和善行都只是為進入天國做的準備。不過,天國是以后的事情了,這輩子不可能進入天國了。嗯,這只是信仰;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天國是無法被證明的。把無法證明的天國作為生命的終極意義,你不覺得太模糊了嗎?
佛教否認生命的絕對意義,稱其為苦與空。然而,生命并非沒有相對的意義;如果沒有相對意義,就不可能通過實踐認識到絕對意義。讓我們從生命的相對意義開始。根據佛陀的教義,生命和世界無非就是“業”——一切生與死的現象,以及生與死的過程。沒有什么是不變的,這就叫“無常”。 “無常”是指沒有永恒的幸福和快樂,最終會滅亡、變成空,所以說是“苦”。如果有痛苦,那就沒有終極的、完美的自由,所以我們說“無我”(我就是自我的意思)。面對這個生命世界,婆羅門教構想出一個形而上的實體,說它是“永恒”、“幸福”和“我”。佛陀完全拒絕了他,稱之為顛倒。佛陀面對現實,講出了“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地。以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地,我們如何肯定生命的意義呢?
根據佛陀的教義,這個世界的生命是“緣起”的。緣起的意義是:一切現象、一切存在,成為這樣的現象和這樣的存在,不是神圣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宿命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緣而生的。只有在各種主次復雜的條件和原因下,才成為這樣的現象、這樣的存在。一切皆依因緣而定;說到因和緣,就叫做果。因此,人類世界是一個無限復雜的因果系統,受到嚴格的因果規律的調節。
從緣起的角度來看,人類是緣起的存在。緣起意味著與他人同時存在的關系,以及與自己(以及間接與他人)持續的關系。例如,人同時又與其他人、眾生、自然界的地、水、火、風(氣)等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存在就是一種活動。此刻對自己和他人產生不同的影響,產生不同的因果關系。比如,一個國家,無論是政治、經濟、教育、外交……,一項措施、一個行動,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其他國家;當然,最深遠的影響還是對自己(國家)。一個社區或者一個家庭都是一樣的。所有行為都會影響其他群體和家庭;更重要的是,它們會影響自己(群體、家庭)。對于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無論語言、言語、肢體行為,都會影響別人,也會影響現在的自己,影響自己的未來。即使是內心沒有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會影響他的生理(對他來說),并對他自己的內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世界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就是這樣一個自己與他人之間主動和被動關系的網絡。經中形容為“幻網”、“皇網”,我們可以從無限的相互關系和持續的關系中認識生命——世間一切。
佛教根據因果觀,確認生命中的身心活動,無論善惡,不僅影響外界,而且直接影響自己,形成潛在的習慣(業力論)。當一生的身心組合宣告崩潰——死亡時,潛在的習慣(業力)會基于被自愛玷污的重生渴望(后來的愛)而開始新的身心組合,新的生活將開始。對于過去,這是由過去的業力決定的(但佛教仍然有現世的力量,所以不屬于宿命論)。佛法就是這樣。從緣起和因果的延續來看,是無常、無我的(不存在一般宗教所說的不變的個體精神),并且在一生中無限延續。就像一個國家一樣,沒有一成不變的國家實體,王朝不斷地崩塌和宣告。確認生命有這樣的起源,也就肯定了生命中的一切,無論善惡,都會在今生或來世得到果報。總之,因果是必然的規律。今生身心可以崩潰而死亡,但善行或惡行都會影響自己,決定不會白費。一切眾生的業力延續,無論善惡,都有正值或負值,影響未來,帶來快樂或痛苦。所以死亡是生命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毀滅。一切都有其后果,你的一生將不斷創造新的業力。沒有必要對暫時的痛苦和墮落感到絕望;這是暫時的現象,未來是光明的。然而,只有順應因果法則、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才能獲得離苦受樂。更何況,也沒有運氣和神力幫忙。
生命是善行的結果;而今生的善惡行為,則成為未來興衰的關鍵。 “生命是難得的”,佛陀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可惜的是,大多數佛弟子誤解了佛教,只感嘆人生苦,卻很少感到“人生難得”的慶幸!根據經典,人類有三項特殊的勝利。他們不僅勝過畜生、鬼魂、地獄,而且勝過神。人類有哪些特殊的優點?是道德,是知識,是堅強的毅力。在人間,知道苦,就能解除苦。人類的道德、知識、毅力雖然尚不完善,但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副作用,甚至自我毀滅的危機。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類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高貴的文化。人類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人們認識到它不是徹底和完美的,而是有趨于完美和終極的。因此,人類不僅可以趨惡避善,為自己謀求幸福,而且還可以實現超越,不斷前進。根據佛教的說法,只有人類才能產生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有人類才有可能超越相對,進入絕對(初悟)。生命是多么難得啊!一旦你確認了“生命難得”,生命的意義就會充分展現。所以,“生命難得”,你應該珍惜這一生,利用好這一生,不要辜負這一生!
我們來談談生命的絕對意義:生命可以行善,可以進步,但最終是不完美的,沒有永恒的意義。任何智慧或能力都會隨著時間而消失。人類仍然處于上升或下降(輪回)的過程中。然而,如果人類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完整,也就能產生徹底、完美的理想和要求(佛教中稱為“求梵”)。這種主觀愿望無法合理實現,常常被有神論者引向想象中的永恒天國。根據佛教的說法,生命的實相是緣起的。只有了解緣起、把握緣起、深入緣起本質,才能超越相對,進入究竟境界。緣起是一種無常、無我的現象;人生也是無常(不是永恒)、無我(不安)的人生。一切皆因緣起。從因果來看,生生世世,為了什么目的?這樣的生死,是無止境的。原因是:眾生——人類以自愛(無緣起因)為基礎,以自愛為基礎進行一切活動。這些行為會造成業力,形成一個自因系統,伴隨著個體的生死延續。相反,如果沒有命運,就沒有出生。如果消除了自愛的污染,就能脫離生死,達到“生死已息,滅即樂”的境界。
為什么會有自愛呢?自愛(人類特性和自私本性的根源)因理解混亂(稱為“無明”)而被現象所欺騙,而未能了解緣起的真實本質。佛陀以無與倫比的技巧和技巧,從緣起的生滅中,直接展現出緣起的永恒寂靜。對于一般認識的現象來說,這是一種不落時空、不落彼此、不落生死的絕對。緣起本來如此,但一切眾生——人類,都被我見、自愛所欺騙,迷惑不解。因此,人類的德性、智慧、毅力,在佛方便的引導下,通過修行而發展到高層次,就可以突破凡夫的人生境界。從現實的本源,我們可以直接進入(悟到)超越的絕對。當你達到這種境界時,生命依然是生命,但生命的當下就是永恒,除了自由自在之外,別無他法。佛教中的小乘與大乘雖然有許多差異,但原理是相同的。
生命不僅是有意義的,不僅可以發現意義,還可以實現絕對永恒的意義。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出生就可以直接進入佛道。生命何其難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