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非常豐厚。四書五經、忠孝禮儀是傳統文化,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是傳統文化,清明端午、戲曲秧歌、剪紙刺繡也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血 脈載體、身份的象征、情感的寄托,也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必須要讓傳統文化大方異彩!
不可否認,我們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彰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式微的。在我的 記憶里,逢年過節,到處都是紅燈籠、龍燈隊,秧歌戲曲遍地,剪紙刺繡滿窗?,F在這樣的 景象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情人節的熱鬧,圣誕節的狂歡,國人熱衷于洋節日、洋文化,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和文化卻嗤之以鼻。曾幾何時,漢語夾雜著英語單詞的表達風行一時,國 貨取洋名,學術論文中生硬翻譯英語概念,苦了多少研讀學子。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生造漢語的情形風起,如“人艱不拆”、“然并卵”等等,消解著漢語的尊嚴與韻味。
傳統文化式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本身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因素,也有人為破壞的因素。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因素是來自強勢的西洋文化的沖擊與國人文化自信的不足。當今世界在文化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國紛紛搶占文化制高點。如美國就試圖用英語和所謂的美式價值觀一統天下。隨著洋文化和外語教育對我國各個領域的全面滲透,一些人喪失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迷失了文化走向,對外來文化產生了崇拜和依賴感,對傳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疏離感。
要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的關鍵要做到“敬畏傳統”、“發展文化”與“優化文化”。無論對于一個民族還是個人,都無法回避“我從哪里來”這一形而上問題,而古老傳統文化卻能告訴我們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傳統保護著我們,畫定著人性的圓周,在傳統的浸淫之下,我們才能從容自信的面相未來,獲得生命的方向感。所以說我們要敬畏傳統。要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也必須要“發展文化”,“優化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文化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普適性。
我們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民本思想應該要保留;而“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等推崇守舊的迂腐思想應該拋棄;我們的雜技、剪紙、刺繡、戲曲等亦需應時代訴求,將科技的元素、商業的理念融入其中,使其能夠科技化、現代化與產業化才能長盛不衰。
只有如此才能讓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