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利潤大幅增長,股價從底部上漲6倍多后,小米集團(01810.HK)突然提出了高達00多億港元的融資讓計劃。
3月25日早上,小米拋出了折價融資計劃,該公司創始人雷軍將減持自己持有的占比約為3.2%的老股后,再認購配售的同比例新股,進行總額約425億港元的融資。計劃披露后,小米集團盤中一度大跌超過6%,最低一度觸及配股價的53.25港元。
小米集團在港股上市后,數次進行大額融資。而此次融資完成后,該公司上市以來的累計融資額,已經逼近千億港元。
3月18日,小米集團交出了亮眼的2024年財報。業內人士認為,公布業績后立即大規模融資,在家電和汽車領域的拓展,也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有關。小米加大投入后將會重塑行業競爭格局;而該公司過去頻繁融資,是企業擴張的必然選擇,但也可能帶來潛在風險。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很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先舊后新”融資425億港元
小米針對配售進行洽談的消息,3月24晚間就已開始流傳。25日早間公告顯示,該公司將以每股53.25港元(較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折讓6.6%)的價格,增發8億股新股,共計籌資約425億港元(約合55億美元)。
小米集團此次配售,依舊采用“新舊后新”的方式,募集資金將用于業務擴張、研發投資和營運資金。配售股份和認購股份分別占現有已發行股本約3.2%,認購完成后,二者在總股本中所占比例約3.1%。
關于此次配售,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分析,配售新股是有鎖定期的,所謂“先舊后新”的方式,就是雷軍先把老股票減持給投資者(沒有鎖定期),雷軍自己購買有鎖定期的新股。
公告顯示,雷軍目前持有小米集團60.5億股,持股比例24.1%。配售完成后,持股數量維持不變,持股比例降低到23.4%。
小米集團3月18日披露的業績顯示,2024年,該公司營收3659.06億元,同比增長35%;經調整凈利潤為272億元,同比增長41.3%,但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62億元。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上稱,將2025年的手機出貨量目標提高至1.8億部,并向2億部目標邁進,小米汽車則向35萬臺的全年交付目標沖刺。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認為,此前港股市場熱度上升,小米股價也出現比較大漲幅,股價在較高水平的時候融資可以降低攤薄效應。目前,小米在汽車賽道投入需要繼續加大,而此前比亞迪(002594.SZ,01211.HK)已再次完成434億港元的大規模融資,這也可以理解隨著情況不斷變化,新的市場進入者更需要資金才能更好參與市場競爭。
港股100強研究中心顧問余豐慧分析,股價炒高后融資的做法,在市場上并不罕見,這通常被視為一種利用當前股價高位來獲取更多資本的方式。然而,這也會導致市場對小米股票的需求暫時下降,進而影響短期股價表現。對港股市場而言,這樣的大型融資會增加市場流動性,但同時也對其他股票造成壓力,尤其是如果投資者將資金從小米以外的股票出售,騰出資金參與配售的話。此外,這也可能引發關于市場估值泡沫的討論,任何市場過度擴大供給,都會對價格構成壓力。
重塑家電、汽車行業競爭邏輯?
小米在家電和汽車領域的拓展,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認為,融資后的小米將會進一步在這兩個領域爭奪市場份額,可能重塑行業競爭邏輯。
年報顯示,2024年,Xiaomi SU7系列首年交付量達13.68萬輛。智能電動汽車ASP(平均售價)為每輛23.45萬元,預計2025年全年交付目標提高至35萬輛。
技術投入方面,2024年,小米研發支出達到241億元,同比增長25.9%。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集團研發人員數達21190人,占員工總數48.5%;在全球獲得超4.2萬件專利,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相關專利授權超過1000項。而對于AI方面的投入,盧偉冰提到,將會持續投入相關技術,包括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等,未來小米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均有可能成為AI重要落地場景。
慧研智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顧問李謙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小米家電智能化程度繼續提升,而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在逐漸加大市場份額。此次融資計劃將進一步支持其在家電和汽車領域的拓展,特別是加速其電動汽車業務的發展。盡管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但小米憑借其在智能技術方面的優勢有望脫穎而出,有望改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成為行業內的一個重要力量。
余豐慧表示,小米此次融資計劃將進一步加劇與現有家電、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并會改變智能家電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市場格局,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小米在這些領域的業務發展情況,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奶酪基金投資經理潘俊認為,小米的425億港元融資計劃中,大部份投向汽車業務擴張和AI研發,這將對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能進一步壓縮其他新勢力車企的生存空間,加速行業洗牌;小米的“智能出行 AIoT”雙引擎戰略,通過家電、手機與汽車的生態聯動,可能重塑行業競爭邏輯。
上市以來融資逼近千億港元
自2010年成立以來,小米通過多次融資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和擴張,2018年上市后總融資額逼近千億港元。
2018年7月小米在港交所上市,IPO融資凈額為240億港元;2020年12月,小米通過配股方式融資近40億美元,折合約310億港元,其中配股融資約30.6億美元,發行可換股債券融資約8.55億美元。
余豐慧認為,自2018年上市以來,小米頻繁進行融資活動,顯示了其對資金的持續需求以支持快速擴張和技術研發。雖然這對于公司迅速占領市場、加大研發投入有積極作用,但也反映了該公司在實現盈利穩定性和現金流自我維持方面面臨的挑戰。部分投資者擔心,小米是否過度依賴外部融資來維持其業務的快速發展,而非通過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來實現可持續增長。
潘俊表示,頻繁融資反映其從手機硬件公司向“科技生態巨頭”轉型的資金饑渴,小米兩次配股均選擇“先舊后新”模式,雖降低短期股價沖擊,不過投資者需關注長期回報能否覆蓋股權稀釋成本。
溫天納認為,在新業務的投入以及人工智能發展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小米從上市至今不斷融資,本次融資可能不是終結,以后資金面追逐和投資者對企業篩選會有所選擇,而其他小企業來看,以后面臨資金面壓力會更大。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