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華中師范大學多位知名學者領銜編纂的《武漢文脈》出版工程首批圖書正式發布。系列圖書宛如一顆璀璨的文化星辰,在江城的天空閃耀。該出版工程通過系統性的文化梳理,為城市留下精神坐標;借助創新性的表達方式,為讀者展開歷史長卷。
武漢,這座歷經滄桑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獨特的文化魅力。從古老的盤龍城文明曙光初現,到近代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開啟歷史新篇章;從漢口開埠后商貿繁榮、文化多元交融,到如今在科技、教育、藝術等多領域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大都市,武漢的文化脈絡如同長江、漢江之水,綿延不絕、奔騰向前?!包S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千古名句道盡了城市的歲月變遷與悠悠情懷,這些都是武漢文脈中不可磨滅的印記。《武漢文脈》正是對武漢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推動構建歷史記憶,增進文化認同。
《武漢文脈》猶如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為人們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武漢的窗口。書中滿是歷史回響與文化沉淀,將武漢的地方民俗、歷史事件、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呈現在大家眼前。翻開書卷,仿佛能看到漢口碼頭的繁華盛景,往返貨棧的腳夫肩挑背扛,往來船只的篙師呼號和弦,往昔“十里帆檣依市立”的江上奇觀鮮活呈現;能聆聽老街巷里回蕩的吆喝聲,那是市井生活的熱鬧與質樸,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能品讀歷代文人墨客在武漢留下的詩詞歌賦,他們或抒發壯志豪情,或感嘆人生際遇,筆墨間流淌著武漢獨特的文化韻致。這些內容匯聚成了一座豐厚的文化寶庫,讓讀者在字里行間穿梭,與歷史對話,感受這座城市的“靈魂深處”。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神血脈,而傳承與創新則是文化發展的雙翼。《武漢文脈》為武漢文化的溯源和傳承提供了有力支撐。它將散落于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珠璣拾起,系統整理,使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文化片段得以保存和流傳。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為文化創新奠定堅實基礎。如今,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得以完美結合。在出版過程中,來自武漢出版社的編輯團隊采用非仿真影印技術,選用現存最佳底本,封面設計融入盤龍城青銅紋飾與傳統青綠色調,確保圖書以最為精美的狀態面世。此外,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和創新性展示,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文化傳承。例如,武漢博物館利用數字技術,先后推出“武漢戲曲文化展”“明萬歷文物專題展”等線上展覽,足不出戶便可感受文化精髓;以“黃鶴樓”“越王勾踐”為原型制作的冰箱貼、書簽等文創產品深受市場喜愛,進一步豐富了“武漢禮物”的目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武漢的文化源泉正是這深厚的歷史文脈。《武漢文脈》將武漢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不斷推進,更提醒我們銘記武漢文化的根源所在,同時激勵我們以創新思維和扎實行動,不斷挖掘、弘揚和傳承武漢文化。唯有如此,才能讓武漢文化在時代的長河中源遠流長,成為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強勁引擎,使武漢在文化強國建設的征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井蒙堯(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民族街道)
責編:袁莉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