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爭端的爆發讓美國農產業很受傷。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作為美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之一,特別是在大豆、乳清等農產品上中國一直是美國的頭號客戶。2024年中國進口的大豆占到美國大豆出口約50%份額,乳清占出口總量的40%。而隨著中美關稅爭端的爆發,高企的關稅成本讓原本價格更有優勢的美國農產品正在逐步失去中國市場。
飼料乳清市場份額將被搶食
“短期內美國乳清已經在漲價,如果長期維持高關稅,可能后續美國乳清生意就沒法做了。”在國內經營乳原料進口貿易的北京潤發商貿銷售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乳清是脫胎乳經提取酪蛋白以制造干酪或干酪素后留下的溶液,一般而言,中低蛋白乳清多用于飼料等領域,高蛋白乳清和脫鹽乳清等多用于營養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由于國內消費者沒有吃奶酪的習慣,因此原制奶酪生產規模較小,國內使用的乳清粉主要依賴于進口,美國也是主要的來源國之一。
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1-2月中國共進口乳清類11.7萬噸,同比增加35.4%;進口額1.3億美元,同比增加34.5%,其中來自美國的乳清占比達41.9%。2024年中國共進口乳清類66.1萬噸,進口額8.1億美元,其中44.7%來自美國,歐盟和白俄羅斯占比分別為33.9%和8.7%。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進口美國乳清主要用于飼料用途,雖然東歐和南美部分國家也有飼料用乳清銷售,而且市場價格也與美國乳清接近,但由于美國乳清成本低、供應穩定,配套服務較好,因此美國乳清在中國的市占率一直居高不下。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美國作為奶酪生產大國,擁有較為豐富的乳清資源,因此大量用于生產中低端產品出口,而歐盟等乳清出口國則多以高端產品為主。
但中美關稅爭端后,高關稅讓美國乳清的優勢將被高價格所吞噬。記者詢價發現,近期國內乳清現貨價格出現了一輪上漲,維持在8000元到9000元/噸左右。據上述銷售人員介紹,目前國內乳清市場價格已經算是高位運行,但到今年5月13日之后,美國乳清完稅后的成本價格會高達1.3萬元,還比目前售價高很多。(根據中國海關總署規定,4月10日12時前啟運且在4月10日12時至5月13日24時進口的在途貨物不在此次加征關稅范圍。)
荷斯坦乳業分析師豆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雖然來源國不同,但飼料用乳清的售價在國內差距并不大,而且乳清本身生產并沒有門檻,屬于奶酪的副產品,只要市場有需求,美國乳清可以被其他國家的乳清所替代。
乳業在線行業分析團隊也向第一財經回應稱,據其調查,目前來自歐盟的乳清大多是食品級和用于嬰配粉生產級,暫時無法替代美國低端乳清產品。但南美阿根廷、烏拉圭、以及東歐的白俄、俄羅斯、波蘭、土耳其等國乳清價格優惠,短期內可以提供一定補充。與此同時,目前國內正在發展原制奶酪產業,這一變化也有利于加速國內相關產業發展,實現部分乳清國產替代。
記者了解到,乳清粉在國內養殖業主要用于豬和牛的斷奶料,短期的價格波動對于整體養殖業的飼料成本影響并不大。
而中美關稅爭端也引起了美國國內奶農的關注,美國國家牛奶生產商聯盟(National Milk Producers Federation)在日前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正在密切關注事件的后續變化。
Rabobank的乳制品全球行業策略師Mary Ledman則在官網發文稱,中國是美國乳清產品最大的買家,在2019年類似的貿易爭端中,中國對美國乳清產品征收25%的關稅,美國對中國的干乳清和滲透液出口下降了55%,國內價格下降了35%以上。此次貿易沖突加劇可能會導致乳清貿易的轉變,歐洲、大洋洲和南美洲有潛在的出口機會。
巴西大豆加速搶走美國大豆市場
相比于美國乳清產品面臨被替代的危機,美國大豆正在遭遇被替代的局面。
中國一直是國際大豆的主要買家,美國也是中國進口大豆的主要來源國之一,但在上一輪中美貿易沖突之后,中國采取了更多元的大豆進口策略,巴西成為國內大豆的主要來源國,進一步降低了美國大豆對中國市場的影響。
2024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約為1.05億噸,其中進口2213萬噸美國大豆,同比降低5.7%;同期進口7465萬噸巴西大豆,同比增長6.7%,這意味著美國大豆在中國大豆進口占比從前幾年的34%左右下降到21%,而巴西大豆占比提升至71%。此外,2024年,中國還從阿根廷進口大豆410萬噸,比2023年同比增長了110%。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大豆分析師傅真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8年上一輪中美貿易紛爭時,中國就已經在調整大豆的進口結構,因此目前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度已經大幅下降,就算沒有美國大豆,巴西大豆也已經可以替代。
傅真真表示,巴西大豆產業近年來快速成長,相比于配套、服務、技術都較為成熟的美國大豆產業,巴西大豆產業雖然在倉儲、物流、運輸等方面略顯不足(內陸運輸能力較弱,成本較高),但在產品質量、供應能力和市場價格上與美國大豆并沒有太大的差異。而且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巴西的大豆產業發展潛力也非常巨大。
據外媒報道,近日,中國進口商從巴西采購了超過240萬噸大豆回國。而多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投資者溝通中也表示,中美關稅爭端對大豆的影響,對公司業績的影響不大。
在4月15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金龍魚(300999.SZ)管理層回應稱:近幾年公司從美國進口大豆的比例持續降低,從南美進口的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25年,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烏拉圭等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將超過2.3億噸,是中國每年預計進口需求量1.05億噸的兩倍多,所以預計本輪對美國農產品的關稅反制措施對公司影響不大。
卓創監測數據顯示,4月以來國內大豆價格先漲后跌,近期小幅回落,漲價的原因主要與2024年10月大豆集中上市以來,價格觸及2020年一季度以來低點,引起市場看好后市行情;加上清明節后現貨市場供應不及3月,因此帶動了價格上漲。其中雖然有中美關稅爭端帶動產區看漲心態的因素,但隨著價格走高,下游處于需求淡季對高價無力支撐,價格出現回落。
在卓創分析師看來,關稅事件對國內大豆市場影響非常有限,據農業農村部4月數據顯示,2024/25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預計為9460萬噸,較3月預測一致。大豆后市進口量變動有限,整體市場價格仍在合理區間運行。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淡定”也與近年來國內不斷推動的“大豆振興計劃”和飼用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有關。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飼用豆粕的使用比例從2020年的17.7%降至13%。2024年前10個月,全國飼料企業用于飼料生產的玉米、大麥、高粱等谷物下降5.5%、豆粕下降8%,谷物、豆粕在飼料中的占比分別為54.4%、12.9%,同比分別下降1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中美關稅爭端后,美國大豆從業者則感到焦慮。
美國大豆協會主席Caleb Ragland在近日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農民依賴于貿易,美國生產的大豆中約50%用于出口,中國進口的大豆比所有其他外國客戶的總和還要多。
美國大豆協會官網也在4月9日發出聲明,稱新一輪貿易戰將再次對美國大豆行業造成影響,包括對美國大豆產業的信譽、作為供應商的可靠性、貿易關系的穩定性等長期影響都很難用言語形容,因此也敦促美國政府與中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保護美國大豆所依賴的市場。
傅真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全球大豆貿易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美國大豆種植業也大多按需規劃種植規模,一旦失去了中國市場,美國巨大的大豆產能難以尋找新客戶消化。如果目前關稅爭端長期持續,美國大豆種植業將面臨沉重的打擊,特別是一些美國農場主本身就依賴于貸款等金融服務,如果無法及時回款,則不得不面臨破產等尷尬的局面。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