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海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經濟成績單,上海地區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1%,比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高出0.1個百分點。
在一系列數據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新產業中的人工智能產值增速。一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7.2%,其中,人工智能產值增長最快,為13.2%,其次是集成電路,產值增長為8.9%,生物醫藥產值增長2.8%,上海經濟的新興動能持續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工智能產值是大體量上的快速增長,一定程度體現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活力。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在2月的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提到,2024年上海AI產業規模突破4500億元,同比增長7.8%,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規劃目標。
目前,上海在備受矚目的大模型行業處于領跑位置,生成式AI大模型備案數達60款,位居全國前列。《關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顯示,到2025年底,上海市要構筑起一個涵蓋算力、語料、模型、應用等層面的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這一成績背后,近些年上海在持續加大對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去年7月上海就宣布了總規模1000億元的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其中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總規模超225億,重點投向智能芯片、智能軟件、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
創業者普遍認可上海的AI氛圍。智能體平臺楓清科技(Fabarta)將子公司落在了上海,創始人高雪峰對第一財經提及,上海在 AI 產業的布局和發展上處于全國比較領先的狀態。上百億的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豐富的產業以及國際貿易生態,使得上海具備了吸引領先人工智能企業的土壤與環境。其次,上海在 AI 領域人才儲備雄厚,連續多年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形成顯著的國際影響力。
從早期的商湯到生成式AI時代的明星公司階躍星辰、MiniMax等,目前上海在AI產業上已有先發優勢,另外也有產業基礎如金融、生物醫藥、互聯網,有創投基金和人才等資源。 有不少從業人士對記者表示,“AI 產業”是最重要的下半場,也是真正比拼技術實力、耐心與創新的時候。有著明顯產業聚集優勢的上海,在如何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產業價值層面也有很大潛力。
高雪峰認為,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制造業龍頭聚集地、國際跨境貿易中心,其“AI 產業”的影響力未來可以擴展到整個長三角地區。
跬智信息相關負責人同樣看好上海在AI應用側的優勢,他對記者表示,上海擁有全產業鏈,在金融、制造和出海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機會,挖掘并投資、扶持相關企業,是上海可以快速超越其他城市,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
在2025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上海市副市長陳杰介紹,面對人工智能快速迭代、模型開源的新趨勢,上海將繼續發揮超大城市的綜合優勢,加快建設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并加快推動垂直領域的規模化應用,聚焦智能終端、AI4S、自動駕駛等“5 6”重點垂直領域。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