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豐銀行無錫宜興支行的玻璃幕墻上,陽光為“現金服務示范網點”的銅牌鍍上一層金暉。門廳里不止有數字的跳動,更藏著市井煙火中的人情冷暖。從七旬老人顫抖著遞上的硬幣袋,到臺胞客戶握緊的銀行卡,再到病榻前無聲的委托協議……這家銀行用三個“小而美”的故事,編織出一張“支付便利化”的溫情網絡。
零錢“復活”記:4000枚硬幣里的舊時光與新承諾
2025年初的寒風中,無錫宜興支行的員工們正走街串巷開展“優化現金使用環境”專項宣傳,農貿市場里一位老人遲疑著湊近:“硬幣……能換成紙鈔嗎?”三天后,老人拖著三個鼓囊的布袋出現在柜臺前——那是他經營面粉作坊多年攢下的“家底”。

“嘩啦——”4000枚1元硬幣傾瀉而出的瞬間,柜臺上響起金屬的奏鳴曲。青年柜員小高將銹跡斑斑的硬幣按年份分揀,三個小時的清點中,老人絮叨著往事:“以前挑著擔子賣面粉,收的都是鋼镚兒,如今手機支付一刷,這些錢倒成了‘古董’。”當存單打印出“4000元”時,老人摩挲著單據笑了:“這下能給孫子包個厚實壓歲錢嘍!”
**金融注腳**:零錢兌換窗口常開,殘損幣兌換服務隨到隨辦——恒豐銀行始終用“笨功夫”守護現金支付的溫度。
15分鐘“兩岸通”:臺胞卡的支付破冰之旅
“叮咚!”大堂叫號機的提示音清脆響起。持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蔡先生有些無措:“我想存三年定期,另外要長期在這邊工作生活,想開張卡綁定微信支付,方便日常使用。”

“好的,請您移步我們的涉外專窗!”大堂經理小許快步迎上。柜員熱情接待客戶,準確錄入業務信息,在業務辦理間隙提示其用卡安全,同時辦理銀行卡綁定微信……十分鐘后,柜員便遞出嶄新的銀行卡和定期存單。“這就好了?”他盯著手機里成功綁定微信支付的短信驚嘆。更讓他意外的是,小許遞出一份中英文對照的《境外來蘇人員兌換與支付指南》,掃碼支付的具體步驟一目了然。
三周后,蔡先生特意送來臺灣鳳梨酥:“現在我去菜場買菜,攤主都說我掃碼比本地人還溜!”
**金融注腳**:涉外窗口配備雙語專員、推出“支付錦囊”手冊——恒豐銀行讓外幣兌換率與暖心服務指數同步飆升。
特殊的服務現場:病房里的遺產繼承儀式
消毒水氣息彌漫的病房里,正上演一場特殊的“銀行現場”。病床上的楊奶奶顫抖著按下手印,見證女兒接過遺產存單和國債。

老伴去世后留下的定期存單和國債即將到期,但楊奶奶因行動不便長期臥病在床,無法至銀行辦理繼承提取,想委托其女兒代為辦理。支行得知后,按照零售金融業務“特殊消費者群體特事特辦”辦理,安排2名工作人員前往客戶家中現場核實,楊奶奶突然落淚:“老頭子攢這些錢,就想給我留個保障……”三天后,楊奶奶女兒成功辦理了定期存款和國債的代理繼承提取業務。
**金融注腳**:流動服務車定期進社區,遠程視頻公證破除空間壁壘——恒豐銀行把“柜臺”搬到需要溫暖的每個角落。
當4000枚硬幣重新匯入現代支付洪流,當臺胞客戶的手機響起第一聲“支付成功”,當遺產繼承不再需要病人強撐病體奔波……這些看似微小的場景,正勾勒出金融便民服務的深層價值。
在移動支付“狂飆突進”的時代,恒豐銀行選擇俯身傾聽硬幣的叮當、外籍客的鄉音、病弱者的喘息……因為真正的支付便利化,從來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關于權益與溫情的“雙向奔赴”,那些被妥善安放的人生片段,匯聚成金融為民的最美注解。(通訊員 孫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