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劉強東騎電動車送外賣并與騎手吃火鍋的視頻在網絡上爆火,這一事件也揭開了幾大外賣平臺大戰的序幕。在這場平臺較量中,商家更青睞哪家平臺?騎手在哪家平臺賺得更多?消費者又喜歡哪個平臺?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楊文超 文/圖

商家忙著打包外賣

外賣高峰時段騎手正等待配送
商家
美團餓了么抽成高 京東外賣平臺傭金較低
在南昌地鐵大廈附近的地下商城,年輕老板小黃正把剛熬好的銀耳湯打包好遞給騎手,他表示:“這個月剛申請入駐京東外賣平臺,三家平臺同時掛著,希望能多吸引點客單量。”
這家主打養生甜品的店鋪,在紅谷灘商圈已經開了一年,均價20元左右的甜品受周邊女性白領歡迎,按說應該不愁銷路,然而外賣平臺的規則卻讓小黃倍感壓力:“我們店在美團和餓了么的抽成大概都在26%左右,要是碰上外送補貼、神券補貼這些活動,我們還得自掏腰包貼幾元錢,算下來最終平臺抽成要到40%左右。”
據小黃介紹,目前入駐京東外賣的商家,傭金大概在6%左右。“這相當于省下了一大筆成本,對我們小店來說很有吸引力。”不過,他也提到,美團和餓了么的用戶基數更大,訂單量目前還是占主流。“外賣高峰期的時候,美團騎手來取餐的頻率明顯更高。”
談到經營心得,小黃強調:“不同平臺有不同的作用,美團和餓了么流量大,能幫助店鋪提高曝光度,吸引更多顧客到店線下消費。京東外賣作為新入局的平臺,可以幫店鋪增加收入。只要平臺不搞‘二選一’,良性競爭對我們商家最有利。”他表示,入駐京東外賣平臺審核相對更嚴格,這讓他對平臺的發展前景比較樂觀,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畢竟我們是老老實實做產品的,卷不過那些玩套路的‘網紅店’。”
記者走訪發現,同時入局多個平臺的商家不在少數。一家連鎖奶茶店老板表示:“多一個平臺就多一條路,但最終還是得靠產品說話。就算平臺補貼再誘人,要是品質跟不上,顧客也不會再次購買。”
騎手
目前京東外賣平臺單價更高 拿到手的錢多一點才是關鍵
小劉目前是京東外賣的一名全職騎手,原本他在美團平臺跑外賣。今年京東入局外賣市場,他發現京東的訂單單價更高,便選擇加入。小劉表示:“作為騎手,我們希望京東入駐后,外賣小哥的待遇能好起來。”
小劉回憶道:“以前我在美團跑單,送餐單價高的時候一天接70到80單,收入大概400元。但現在美團的送餐單價降低了,像1公里左右的外賣單,美團平臺每單只有3元左右,而京東外賣同樣的單子收入大概是5元多,這樣算下來每天能多賺一百多元。”據小劉透露,近期嘗試點京東外賣的人多了,但京東騎手相對較少,因此每位騎手分到的單量會比其他外賣平臺多一點。不過,從街面上來看,跑美團的騎手還是最多的。
與小劉不同,萬師傅是一名有著五年多兼職配送經驗的騎手,他一直都在美團平臺跑單。萬師傅說:“我習慣了跑美團,京東外賣近期送餐單價高,可能是為了推廣品牌,平臺都是這樣的,等站穩腳跟后,騎手的單價可能又會降下來。而且我通常下午下班后跑幾個小時外賣,美團的接單相對穩定,因此還要觀望一段時間,短期內我不會更換平臺。”
對于京東外賣平臺承諾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萬師傅覺得對自己沒什么吸引力,因為他兼職跑外賣,自己所在單位已經為他繳納了五險一金。而小劉則表示,目前南昌的京東外賣平臺還沒有推行這個政策,他擔心繳納五險一金后,自己拿到手的工資會變低。他坦言:“我覺得很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只是短期賺點錢來過渡一下生活,不太可能跑一輩子外賣,所以拿到手的錢多一點才是關鍵。”
顧客
外賣平臺不存在客戶黏性 哪家便宜點哪家
在這場外賣平臺大戰中,受益最直接的或許是消費者。“現在點外賣有點像回到了2015年外賣平臺剛出現的時期。”曹先生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訂單記錄,“京東最近推廣力度很大,經常發券或推送特價商品,五六塊錢就能點到一杯奶茶,比去店里用小程序下單還便宜。”
記者發現,在南昌紅谷灘萬達廣場,同一家奶茶店一款原價15.99元的美式咖啡,在京東外賣、美團、餓了么平臺上的到手價分別為18.69元、18.59元和15.99元,三個平臺配送費各為2.7元、2.6元、2.7元,餓了么通過減免配送費實現了最低價。但記者發現,如果選擇在京東外賣平臺上購買減免配送費的特價拿鐵咖啡,京東到手價僅為7.9元,而美團、餓了么的到手價分別為19.59元、16.99元,可見在特價產品方面,京東外賣平臺優惠力度較大。
在配送服務上,美團和餓了么表現接近,美團預計的最快送達時間和最晚送達時間均比京東外賣快約25分鐘。不過,京東外賣平臺上注明,若配送超時20分鐘免單;美團配送超時20分鐘賠付4元,超時30分鐘賠付6元;餓了么雖贈送了蜂鳥準時達服務,但未寫明賠付金額。
在平臺使用便攜度上,京東外賣平臺上未開通在線聯系商家功能,只能進行電話溝通,這方面美團、餓了么具有優勢。
“我認為外賣平臺對消費者而言并不存在客戶黏性。”曹先生直言,“外賣平臺本質上只是中介,哪家便宜點哪家,有羊毛就薅。”這種心態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尤為普遍。記者隨機采訪的10位年輕人中,均表示已安裝多個外賣App,通常會比價后選擇最優惠的下單。
記者手記
平臺競爭別只盯著價格 還有更多可為
當下的外賣平臺對決,不由得讓人回想起多年前的打車平臺大戰。低價補貼,短期內確實能讓消費者受益,但隨著滴滴燒掉14億元、快的燒掉10億元,40多家打車公司在這場戰火中灰飛煙滅。最終,滴滴快的選擇握手言和,合并成了如今的滴滴出行。沒有了競爭對手的制衡,曾經吸引用戶的補貼如同潮水般退去,網約車價格一路攀升,消費者曾經享受的低價紅利,如同曇花一現。
如今,京東外賣的強勢入局,打破了美團和餓了么長期以來的雙雄格局,各種優惠補貼紛至沓來。但“薅羊毛”的背后,不禁令人擔憂,這是否只是一場短暫的狂歡,平臺回歸理性后,消費者會不會面臨價格上漲?從長遠來看,這種低價競爭是否真的有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會重蹈打車平臺的覆轍,值得我們深思。
目前,各大外賣平臺對騎手的權益保障仍存在諸多不足:勞動關系模糊、平臺通過各種手段規避社保責任、騎手收入高度依賴算法規則;商家在與平臺的博弈中,議價權幾乎完全倒向平臺。這種情況不僅損害了騎手和商家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整個外賣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各外賣平臺的競爭不應僅僅局限于價格,更應體現在完善服務體系、提高用戶體驗、保障勞動權益等多個方面。職能部門也應通過加強監管等手段打破行業壟斷,保障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外賣市場才能在健康、有序的軌道上發展,消費者、商家和騎手才能在這個生態中實現共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