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5日消息,短短半個月,“智駕”從小甜甜變成了“牛夫人”。
據國內媒體報道,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經走訪多家熱門新能源品牌門店發現,“智能駕駛”這一曾經的“宣傳C位”主打詞,正逐漸淡出車企產品宣傳的核心話術。
多數車企門店不再強調城市NOA覆蓋范圍,不再突出“脫手駕駛”賣點,更多銷售人員轉而介紹空間表現、座艙舒適度和娛樂系統等基礎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除極少數門店仍以“智能駕駛”為宣傳口徑外,理想、小米、蔚來、阿維塔、小鵬等多數車企門店在宣傳產品時,均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
日前,小米官網及App訂購頁面,統一修改了有關智駕的措辭,將“智駕”更名為“輔助駕駛”。
其中,小米SU7標準版搭載的Xiaomi Pilot Pro(不帶激光雷達),改名為“小米輔助駕駛Pro”,此前為“小米智駕Pro”。
而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載的Xiaomi HAD(帶激光雷達),改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此前為“小米智駕Max”。
4月30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發科普視頻,內容為一臺智能輔助駕駛的汽車,它沒有眼睛,遇到障礙物,它是如何發現并且避開的。
在該視頻中,余承東并未說“智駕”二字,而是用智能輔助駕駛替代,此前他都是使用“智駕”的說法。
4月中旬,工信部網站發布消息,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
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要汽車生產企業近60名代表參加會議。
會議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此外,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此前還發文稱,智能網聯汽車輔助駕駛功能使用須謹慎,呼吁用戶警惕“高階智駕”陷阱,強調輔助駕駛≠自動駕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