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AI四小龍”中的云從科技,披露2024年年報。這是近7年來,其營收最低的一次年度披露,同時已連續第8年虧損,累計虧損額超45.79億元。
這份財報顯示,2024年全年,云從科技營收約3.98億元,同比下降36.69%;歸母凈利潤約-6.9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8.12%。
此外,云從科技在一年內整體員工數量銳減超四成,研發人員減員比例高達51%,此外,公司僅有的三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云從科技副總裁、AI平臺中心負責人張嶺,也在年內離任,目前公司僅余2位核心技術人員。
面對業績萎靡與大減員的雙重風波,云從科技董事長、總經理周曦的年薪也有微調:年薪為191.49萬元,比去年少了7.46萬元,降幅為3.75%。
去年又虧近7億,董事長年薪降了7萬
2024年全年,云從科技營收約3.98億元,同比下降36.69%;其中,主營業務同比下降36.70%。新浪科技統計發現,這是公司自2018年披露營收數據以來,近7年間營收最低的一次年報披露。
云從科技2018—2024年營收,新浪科技制圖
早在2022年上市初期,云從科技便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預計2022—2025年,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分別為16.82億元、25.01億元、32.27億元和40.11億元,復合增長率為33.60%。但從目前的財務表現來看,2022年—2024年間,云從科技營收分別為5.264億元、6.281億元、3.98億元,同比增長-51.06%、19.33%、-36.70%。
現實遠不如理想豐滿,甚至于2024年的整體營收,也僅為上市初期預計的12%。
在凈利潤表現方面,2024年度,云從科技歸母凈利潤約-6.96億元,虧損同比擴大8.12%。這是公司財報披露以來連續第8年虧損,累計虧損額超45.79億元,且虧損額度不見縮小。
云從科技2017—2024年歸母凈利潤,新浪科技制圖
同樣,就在上市初期,云從科技曾將扭虧為盈的時間線設定在2025年。然而從目前表現來看,這一扭虧為盈的時間節點規劃,恐怕也將淪為“空談”了。
據云從科技年報,營收下滑主要系公司主動推進產品組合與客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收縮低附加值業務單元、聚焦優質客戶群體,推動業務質量結構性優化,卻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新簽訂單規模的收縮。
對于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一事,云從科技并未給出整體說明。不過從其主營業務營收下滑以及產品毛利雙雙下滑,或許成為影響公司利潤的關鍵。
分產品來看,2024年,云從科技軟硬件組合、技術開發、基礎操作系統及應用產品等各大類別中,除軟硬件組合產品毛利微增0.69%外,其余產品毛利率均全部下滑,且營收全面同比下滑。
對于本就常年虧損的云從科技而言,產品毛利及營收下滑的情況下,歸母凈利潤的下滑已無可避免。主動推進產品組合與客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的同時,云從科技的虧損額度,也變大了。
半數研發人員,一年內“消失”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云從科技發生了較大規模的企業員工“瘦身”情況。
據云從科技2024年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職員工數量合計453人。相比之下,2023年,云從在職員工數量合計801人。過去一年間,云從科技員工數量減少348人,減員比例高達43.44%。
在減員過程中,尤以研發人員的減少最為突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云從科技共有研發人員228人,較上期467人減少239人,減員比例高達51.18%。與之相對應的,2024年,云從科技的研發費用也降低了18.27%。
對于研發人員銳減一事,云從科技的解釋為:“公司智能技術平臺及核心算法體系已完成戰略級升級,促使代碼類研發崗位的結構性需求呈現遞減態勢。在此過程中,公司依托自主創新的技術矩陣與產品架構,系統性優化了研發工作流程,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研發效能的范式轉換。”
但從萎靡的財務數據來看,這場減員行動并未充分降低成本,而公司的技術矩陣和產品結構也遠未達到推動公司收支平衡,甚至扭虧為盈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云從科技董事長、總經理周曦的年薪微降了7.46萬元,仍達到191.49萬元。此外,公司僅有的三位核心技術人員之一——云從科技副總裁、AI平臺中心負責人張嶺,也在年內離任,目前公司僅余2位核心技術人員。
兩大股東先后減持,早已失寵?
在股東持股情況上,2024年,此前便已多次減持云從科技的第二大股東佳都科技,年內再度減持761888股,加速離場。
在此之前,佳都科技曾在2023年云從科技解禁期后大幅度減持云從股份,解禁后第二天便減持604.2萬股,變動數量占流通股比例1.13%,套現約1.41億元。
此外,云從科技第三大股東寧波梅山保稅港區云逸眾謀投資管理合伙企業也在年內減持了1499.4426萬股。
前三大股東中,兩位股東先后減持,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云從科技于資本市場的“失寵”。
業內人士認為,伴隨DeepSeek等新一代AI明星企業的崛起,云從科技作為上一代的明星企業,不僅需要應對后起之秀的沖擊,同時也要面對來自大型設備廠商、互聯網大廠的多重挑戰。在模型價格不斷下降,競爭不斷加劇的當下,長久沒能實現盈利的云從科技,也正在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