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蘭長駿教授和魯靜主任,讓我重新看清了這個世界!”近日,成都東區愛爾眼科醫院成功為一名曾接受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實施了高難度白內障手術,使其視力從僅能“數指”恢復至0.25。這場歷時三年的“守護視力之旅”,不僅展現了復雜眼病多學科聯合診療(MDT)的突破性價值,更見證了醫患攜手對抗疾病的信任與勇氣。
角膜移植術后撥云見日,白內障成視力“攔路虎”今年55歲的呂大叔來自四川簡陽,3年前因病毒性角膜炎導致左眼角膜白斑,視力下降至僅能模糊辨認眼前晃動的手指。2022年,他在成都東區愛爾眼科醫院接受了“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術”,術后角膜恢復透明。然而,由于左眼同時存在嚴重白內障,盡管角膜恢復良好,呂大叔的視力仍未見顯著改善。
“角膜移植手術只是第一步,渾濁的晶狀體就像擋在眼前的一層毛玻璃,必須通過白內障手術才能讓光線真正穿透到眼底。”角膜及眼表科主任魯靜解釋道。因發生過排斥反應,經積極治療角膜恢復透明,然而角膜內皮計數減少,遠低于正常數值,角膜功能極其脆弱,呂大叔對二次手術的風險充滿擔憂,遲遲不愿接受白內障治療。
“恐懼”與“希望”的博弈:醫院實力讓他鼓足勇氣2023年角膜移植拆線后,魯靜主任便建議呂大叔盡快進行白內障手術,但患者因擔心術中角膜損傷、術后水腫等風險,多次猶豫退縮,總擔心白內障手術會“弄壞”好不容易恢復的角膜,心理負擔很重。這一拖延就是一年多,期間其左眼視力始終停留在“手動”水平,生活備受困擾。但好不容易獲得一點光明的希望,呂大叔內心深處仍不愿放棄,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呂大叔多次與魯靜主任溝通病情及手術風險,出于對醫院實力和魯靜主任的信任,最終鼓起勇氣決定做白內障手術。
多學科護航“生命窗”:半小時攻克雙重難題面對這一復雜病例,成都東區愛爾眼科醫院迅速啟動MDT多學科診療模式,由省內著名白內障專家蘭長駿教授與角膜及眼表科魯靜主任牽頭,聯合眼底病科、麻醉科等科室,針對呂大叔的角膜內皮功能差、既往排斥史等風險因素進行反復論證,制定了 “最小創傷、精準護角” 的手術方案 —— 采用超聲乳化技術輕柔摘除渾濁晶狀體,并植入散光矯正型人工晶體,在提升視力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移植角膜。
4月22日,這場牽動人心的手術正式啟動。為確保角膜安全,蘭長駿教授采用“超聲乳化聯合散光矯正型人工晶體植入術”,通過僅2毫米的微切口,順利地以超乳設備分塊乳化并吸除混濁晶狀體。
半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次日清晨,當紗布揭開時,呂大叔的左眼視力已躍升至0.25。“窗子終于擦亮了!連對面樓房的瓷磚縫都能看清!”他激動地握住醫生的手。術后一周復查顯示,角膜內皮細胞數穩定在手術前水平,未出現排斥反應或水腫。
一面錦旗背后的醫學啟示:讓“組團眼病”不再“單科作戰”術后復查,呂大叔將兩面錦旗分別送至魯靜主任和蘭長駿教授手中。“這場‘戰役’的勝利,是角膜移植技術與白內障手術‘雙劍合璧’的結果。”魯靜主任指出,角膜移植術后患者常合并青光眼、白內障等并發癥,單一學科治療如同“盲人摸象”,而MDT模式能整合多領域專家智慧,從全局視角制定個性化方案。
蘭長駿教授補充道,此類手術需突破三大難關:一是超低角膜內皮細胞下的精細操作,二是排斥反應風險的動態管控,三是散光型晶體的精準測算。“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現代眼科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有了更多底氣。”他表示,隨著我國角膜供體資源逐步豐富、屈光性白內障手術日益成熟,更多復雜眼病患者將迎來重獲光明的機會。
據悉,成都東區愛爾眼科醫院近年已建立角膜病、白內障、眼底疾病等多學科聯合診療機制,累計完成近百例角膜移植聯合白內障手術。魯靜主任提醒,眼部疾病常“牽一發而動全身”,如病毒性角膜炎易引發角膜白斑,而角膜移植術后可能加速白內障發展。患者若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癥狀,應盡早就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