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過九年的試點探索,長期護理保險這一社保“第六險”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開。自2016年首批15個國家城市試點以來,長護險已覆蓋49個試點城市,累計260余萬失能參保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億元。這項制度的全面實施,不僅關乎數千萬失能人員的切身福祉,更將深刻重塑我國養老服務格局,撬動萬億級銀發經濟新藍海。
在試點收官、全國推開的這一關鍵時刻,第一財經將與政策制定者、照護行業從業者、受益者等做深入交流,總結地方探索的寶貴經驗,前瞻制度落地可能面臨的新挑戰,共同見證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歷史性升級。
家住徐州市鼓樓區拾屯街道楊西村的失能老人陳先生,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臥床不起兩年之后,還能再一次站立起來。
兩年前,陳先生因腦梗后遺癥重度失能,連最簡單的日常動作都需要別人幫忙。2023年7月,來自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務中心的長護險護理員石師傅開始上門提供服務,嚴格按照康復流程為老人做肢體訓練,從肌肉張力逐漸恢復,到能在攙扶下坐立,再到如今短暫的站立,陳先生的身體機能明顯得以改善。
陳先生是江蘇省6400萬長護險參保人中的一員,也是江蘇省現有享受長護待遇的30萬人中的一位。長護險不僅可以報銷長期護理服務費用,還可以通過專業的服務,讓失能人員的家庭成員在繁重的照護事務中獲得“喘息”,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家庭負擔的同時還提升了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
江蘇省是我國人口“最老”的省份之一,每4個人就有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為了應對與人口老齡化相伴而來的失能、半失能人員的照護壓力,江蘇省在九年之前就啟動了長護險試點,并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已實現長護險制度區域全覆蓋的省份。
第一財經記者在江蘇南通、徐州等地的采訪中看到,長護險在有效保障失能群體權益、減輕家庭經濟和照護負擔、推動護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江蘇的實踐中也存在籌資機制不健全、護理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異地失能評估、待遇享受、費用結算等堵點,需國家層面盡快出臺統一的頂層設計來加以解決。
2015年10月,中央首次提出探索建立長護險制度,在過去的近十年間,長護險在49個城市進行了國家試點,“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出現,我國長護險制度全面建立指日可待。
長護險試點直面“深度老齡化”
長護險,全稱為長期護理保險,也被稱為社會保險的“第六險”,是指為參保人員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長期失能后的基本生活照料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服務或資金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
在江蘇的長護險實踐中,長護險被賦予了三個功能定位,一是提供經濟補償、減輕失能人員家庭的費用負擔;二是給失能人員提供專業規范的護理服務,提高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更好地維護生命尊嚴;三是助力銀發經濟的發展。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對記者表示,江蘇省長護險的制度建設和服務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這與其省域人口結構和社會需求是分不開的,江蘇老齡化的程度非常高,人口老齡化倒逼政府推進長護險的發展。
《中國統計年鑒2024》顯示,按照65歲以上人口占比排序,江蘇省常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排在全國第7位,之前的6位分別是遼寧、上海、重慶、黑龍江、吉林、四川。
截至2023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8526萬人,老齡人口規模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89萬人,首次突破2000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73萬人;老齡化程度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4.50%,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8.45%,分別高于全國3.4個、3個百分點;老齡人口增長快,老年人撫養比27.14%,高出全國4.64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每年約150萬人步入老齡。
同時還存在區域不平衡的情況,江蘇省13個設區市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全部超過14%,4個市(南通、泰州、鹽城、揚州)超過21%,蘇中、蘇北地區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蘇南地區,其中,南通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23年老齡化率達到30.1%。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建立長護險的初衷。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中國醫療保險》中撰文表示,長護險試點的探索,為失能老年人建立起一道風險屏障,使“機構不能醫、醫院不能養、家庭無力護”的困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成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他同時提醒,不可低估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給長護險帶來的壓力。
老齡人口不斷增多使得失能風險增加,家庭小型化又導致照護能力減弱,這種“一升一降”的現象,導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
以徐州為例,2023年末,徐州60周歲及以上人口200.98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22.28%;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0.86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6.72%。
在長護險一線工作的徐州社康老年服務中心長護險事業部部門經理陳琛,能夠明顯感受到近兩年失能群體照護需求的增加。
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務中心護理員為失能老人提供上門服務 受訪者提供
“每個月都會有很多老人從健康群體或是相對健康的群體因為疾病或是意外變為失能、半失能群體,需要長護機構上門進行生活照料或是醫療護理的需求量很大,月月都有新增?!标愯≌f。
江蘇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亮對記者表示,江蘇是人口深度老齡化省份,面臨的人口形勢十分嚴峻,保障任務也十分繁重。近年來,江蘇全力推進長護險工作,2025年起,全省實現制度的區域全覆蓋。
自2016年南通、蘇州2市作為國家試點城市開展長護險后,到2023年,江蘇省其余11市陸續啟動了制度建設。截至目前,江蘇省長護險參保人有6400萬,累計有60多萬人享受了長護險待遇,長護險基金支出110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50億元。
從多元籌資到城鄉公平待遇的制度創新
2022年,江蘇省醫保局、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增強制度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規范性、協同性。2023年初,《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將長護險制度納入醫療保障體系進行法治化推進,這在全國也是頭一家。
廖藏宜認為:“江蘇省長護險試點全省協同度比較高,又兼顧了各市的創新,從籌資、待遇、社會經辦服務、管理四個環節都是全面和規范的,這使得江蘇長護險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護理保障體系。”
籌資是長護險試點面臨的首要難題,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是一項社會保險可持續運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江蘇明確要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各市均建立個人繳費、醫保基金劃轉、財政補助等多元籌資機制,各市職工和居民籌資標準相同或差異不大。
在待遇保障上,江蘇實行城鄉一體,職工和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構建“以居家照護為主,兼顧機構照護;以生活照料為主,兼顧醫療護理”的待遇政策體系。
第一財經記者從徐州了解到,徐州市從板塊上和人群上率先實現了長護險參保全覆蓋。保障對象從重度失能拓展至中度失能人群。待遇標準主要按失能等級和不同護理方式予以確定,月度待遇標準從900元/月至2500元/月不等,有力地減輕了群眾負擔,
陳琛表示,與醫保報銷不同,職工和居民的長護險待遇是完全相同的,在日常的上門服務中,由于居民參保的基數比較大,他們服務居民參保人的數量還要多于職工參保人。
從各地實踐來看,各市有各自的亮點,“南通模式”已成為省內各市乃至全國的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另外,南通還推出商業護理保險、建設長護服務產業園;南京正在探索異地居住失能人員待遇享受;鎮江全力打造特色護理項目“不離床洗浴”等。
江蘇省南通市醫療保障研究會會長顧忠賢表示,南通經過9年的實踐,在制度框架、籌資渠道、保障方式、運行機制、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為國家長護險制度的頂層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試點經驗。
支付端改革培育養老照護市場
長護險制度落地后,照護服務市場除了個人支付外,增加了長護保險的支付,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養老健康產業,促進現有醫療養老護理機構融合發展,同時,長護險需要更多的專業護理人員,增加了就業崗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江蘇省能夠成為我國長護險試點的先行者,除了江蘇老齡化程度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允許之外,江蘇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也能支撐銀發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
廖藏宜認為,江蘇長護險建設堅持了多元主體參與的原則,政府搭臺設計制度,明確相應規范性文件,商保機構、社會經辦服務企業、評估機構,照護師培訓機構等多元主體都參與進來,實現了政府、企業和市場的協同。
長期照護師首批證書在江蘇南通頒發 新華社圖
顧忠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南通長護險制度實施后,長護險基金有效激發服務供給方活力,定點服務機構從5家增加380多家,定點服務類型從照護服務擴展到評估、社區護理站等8類,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超過30億元,其中護理院新增40多家。
在基本護理的基礎上,根據基金承受能力,南通、蘇州、徐州、常州、南京5個市拓展了居家輔助器具租賃服務。這項服務不僅為失能人員提供生活照護必需輔具,有效減輕家庭照護負擔,還促進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有效拉動了輔具產業的發展。
“長護險基金一定是要用于購買第三方服務,不能只是直接發錢,這樣才能帶動銀發經濟和養老產業的發展?!鳖欀屹t說。
江蘇長護險試點中也面臨護理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供給側結構失衡等短板,機構建設、服務質量、行為規范等相關標準還不完善。此外,針對中高消費群體的高層次、高質量、多樣化服務需求,個性化服務供給也不足。
第一財經了解到,下一步,江蘇長護基金支出以購買護理服務和輔具租賃為主,發揮支付杠桿作用,報銷比例向居家和社區服務傾斜。對于現有的親情照護補貼政策,根據各地護理服務供給情況,逐步減少、直至取消,防止長護險蛻變為現金福利制度。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