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劉建永 濰坊報道

近日,濰坊壽光市以“學習強國”線上學習、線下體驗功能為依托,整合本地豐富的文化資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兩創(chuàng)”研學課程,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的傳統(tǒng)文化體驗之旅。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以漢字演變?yōu)橹黝}的藝術館——倉頡漢字藝術館,“學習強國”推廣宣傳標識及二維碼均被布設在顯眼位置,精心打造出“可聽、可感、可視、可及”的“學習強國”線下學習圈,讓學習“日用而不覺”,實現處處可讀、時時能學,打造了集“學、研、講、宣”等功能于一體的“學習強國”線下綜合性學習陣地。
多元課程設計,以漢字之美賡續(xù)中華文脈
走進藝術館,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展區(qū)里,一張巨大的宣紙懸掛在墻上,長11.4米、寬3.6米,這是葛茂學到安徽涇縣定制的手工撈制宣紙,由44名技師歷經108道工序制成。一張學習強國二維碼尤為“吸睛”。放眼一望,二維碼的背后,一艘紅船揚帆起航。
日前,記者走進倉頡漢字藝術館,從“中國文字發(fā)展史”第一展廳開始,跟隨文字的演變發(fā)展,靜心參觀,了解漢字源流: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到一片甲骨的驚現;從鐘鼎春秋的記載,到先秦統(tǒng)一的小篆;從流行戰(zhàn)國的簡牘帛書,到北宋的活字演變;從篆書、隸書、草書等字體發(fā)展,到信息技術的新階段……身處其中,能清晰了解漢字的演變脈絡。
參觀中記者發(fā)現,該館以漢字起源與演變史為主題,將漢字的美妙之處,用甲骨、陶片、竹簡、碑刻、書法與現代影像科技展現出來。特別是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漢字造字方法,以及聲、形、象、數、理等漢字演變階段的展示中,還增加了很多趣味知識。
再往里走,一本尺寸異乎尋常的線裝書《老蒼的蝌蚪》特別引人注目。這本大書是定制的作品,高3.8米、重130公斤,收錄了111位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的詩歌作品。藝術館內,有收藏了清代以來300余本字典的字典博物所、實木雕刻漢字墻、全字符線裝書陣……除了展品展示,這里還有活字印刷、古法造紙、古法扎染等多項研學課程;館內引入科技元素,讓機器人化身“漢字小老師”,用充滿童趣的聲音講述漢字演變;虛擬相框、AR(增強現實)互動成語墻等更是讓孩子們沉浸在漢字的奇妙世界……
置身于壽光倉頡漢字藝術館,仿佛開啟了一段探索漢字演變的歷史旅程。這里,古老的漢字在時光的流轉中煥發(fā)新的生機,每一筆一劃都承載著千年的故事。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漢字的演變歷程在這里得以生動再現,讓人領略到漢字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以“學”融匯,研學成效顯著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以漢字演變?yōu)橹黝}的藝術館,倉頡漢字藝術館通過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意和特色的展覽和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融入其中,讓公眾在欣賞和學習漢字文化的同時,深刻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遠意義。
在倉頡漢字藝術館,各種互動體驗項目讓人目不暇接。據了解,藝術館集漢字發(fā)展史陳列展示、交流傳播、互動體驗、教育普及于一體,積極打造以“文脈綿長”“雕刻時光”“水幕年華”“翰墨飄香”等12個特色項目為支撐的“字在·價值”學習體驗品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落實落細,讓研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熏陶和啟迪。
倉頡漢字藝術館采取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策略,將研學活動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通過“展覽 講座”“展覽 實踐”“展覽 文創(chuàng)”等形式,實現了從單向傳授到雙向互動的轉變,讓文化育人更生動形象。書寫藝術創(chuàng)作室、傳統(tǒng)體驗區(qū)、小狀元簽名區(qū)、色彩體驗區(qū)、兒童木工體驗區(qū)、陶藝體驗區(qū)、編織體驗區(qū)等區(qū)域開發(fā)了核心價值觀拓片體驗項目,并通過動手體驗的形式,增強游客的價值認同。展館發(fā)揮社會教育職能,激活優(yōu)質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專門針對中小學生,開發(fā)設計了以國學傳承、農耕文化為主的20多項研學課程,舉辦“穿漢服、讀詩經”、誦讀經典童謠等活動1000余場次,讓廣大青少年在活動中學習傳統(tǒng)文化禮儀,感受傳統(tǒng)文化魅力,增強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時,倉頡漢字藝術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研學 科技科普”的形式,不僅展示了漢字的發(fā)展史,而且巧妙融入了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內涵。該館充分利用聲、光、電,以及一些現代影像科技手段,結合傳統(tǒng)的文化載體甲骨、陶片、青銅器、竹簡、木牘、帛書、碑刻、書法等,創(chuàng)新推出簽到甩屏、虛擬翻書、未來之眼、3D打印、全息影像、沉浸式弧形幕、全息水幕、光影長廊、動感粒子等,趣味性地闡述漢字發(fā)展史及核心價值觀文化內涵。除了靜態(tài)展示以外,館內配合開發(fā)16套級別化漢字主題研學項目,巧設核心價值觀AR成語互動等游戲環(huán)節(jié),實現了文化與科技相融合、趣味性與科普性相融合,增強了研學旅游的智慧型體驗。2022年,倉頡漢字藝術館被確定為濰坊市科普教育基地,重點面向學生群體開展?jié)h字科普活動。
此外,倉頡漢字藝術館還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揚,通過“研學 民俗非遺”的形式,依托館內資源項目,讓非遺在研學旅游中得到活態(tài)傳承。藝術館開設了“山東手造區(qū)”,集中展示本地葫蘆雕刻、根雕、硯雕、香囊、老粗布等20多種非遺產品。每周邀請壽光市內書畫家、工藝美術家到館內開展專題輔導,教授繪畫、書法、雕刻等技藝,傳承非遺。打造時光隧道,邀請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創(chuàng)作了十多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生動呈現了倉頡墓園、倉頡雙井、孔子問經石室、倉頡造字等場景。根據孩子活潑好動的特點,藝術館設計了蛋雕、鄉(xiāng)繡、扎染、泥活字、藝術紙品等10余項非遺研學實踐項目,其中,《活字印刷》《貝殼記事》《結繩記事》《陶文書法》《甲骨文書法》《竹簡》等課程成功申請了版權作品登記證書,讓游客認識漢字、學習漢字、記憶漢字的過程變得妙趣橫生。

“自開館以來,倉頡漢字藝術館已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其中不乏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專院校、研學機構和社會團體的游客和團隊。大家在這里不僅學到了豐富的漢字文化知識,更深刻感受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遠影響和積極意義。”該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千年歲月長河,幾百世滄海桑田,中華文字一脈相承,寫照著中華民族融合進步、走向統(tǒng)一的文明歷程。下一步,倉頡漢字藝術館將持續(xù)發(fā)揮“學習強國”文博基地的宣傳教育作用,將文博基地建設與壽光文旅文創(chuàng)融合戰(zhàn)略、興文化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緊密結合起來,聚力打造研學新地標,將倉頡漢字藝術館“學習強國”文博基地打造成為漢字文化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