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5月23日電 (記者葛俊俊)5月23日,由浦東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主辦的“與浦東共頻:從歷史記憶到未來藍圖”——“信號”2周年系列活動之城藝 論壇舉辦。論壇聚焦浦東發展的文化脈絡與城市未來,為城市歷史與未來發展搭建了一座對話的橋梁。當天,作為論壇的特別單元,“匯創青春”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同步啟幕。

“共繪藍圖拼貼畫”
依托《浦東印象·時空繪夢——圖溯上海之浦東地圖展》,論壇以24幅跨越百年的歷史地圖為線索,系統呈現浦東從鄉村田野到國際都市的發展進程。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主題演講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鄭祖安以《浦東:從鄉僻之壤到繁華璀璨的上海都市新區》為題,回顧了“浦東”地名的歷史由來及其形成的地理與水利背景。他指出,在歷史演變中,隨著川沙、南匯等區域的整合與新區的設立,最終完成從“小浦東”到“大浦東”的歷史性跨越。他強調,今日浦東的發展成就,深植于其深厚的歷史土壤和國家戰略的強力推進之中,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城市層面的生動實踐。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主題演講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薛理勇則通過《上海局界圖》及大量珍貴歷史圖志和地名資料,追溯浦東地區的空間形態與人文演進。他表示,浦東不僅是一片農耕與鹽業并重的江南水鄉,更是傳統文化與移民融合的獨特樣本。他指出,歷史地名如六灶、三灶、大團等,至今仍保留在浦東大地上,是地方記憶的生動體現,也是城市認同的精神支點。

論壇
在圓桌討論中,張鵬、侯斌超、喬宇曉、胡敏等多位長期深耕城市規劃與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浦東的脈動:歷史傳承與未來城市的共生密碼”展開討論。從地名與地標的文化延續,到老廠房、古鎮的功能再生,專家們從不同維度提出觀點,勾勒浦東未來發展的多元可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