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科技館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主辦的“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開幕,目前已對公眾開放。本次大展匯聚了全國12家科研院所和科普場館的118件代表性恐龍標本和重要模型,用中國恐龍珍品標本講述整個恐龍家族的生存演化故事。
總臺記者 竇筠韻:在我身后的這條龍是此次恐龍大展的鎮館之寶,它是中國人首次發現、發掘、裝架并且進行展示完成全過程的(恐)龍。奠定了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

1938年,中國第一代古脊椎動物學家卞美年、楊鐘健等人在考察祿豐地層時發現了它。1941年,楊鐘健先生發布了研究成果,將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真正開啟了中國的恐龍研究,并在重慶裝架展出,轟動一時。新中國成立后,它長期深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標本館內。1994年該所建成中國古動物館,這具標本便一直作為“鎮館之寶”在該館裝架展出。
展示中國
三代恐龍人的探索與突破
許氏祿豐龍,象征著中國第一代恐龍人的重要成果,隨著第二代、第三代中國恐龍人的不斷發現,恐龍的展品也越來越多,這些珍貴的展品也向我們講述了中國三代恐龍人的故事。
永川龍是中國巨型獸腳類恐龍的代表,有上游永川龍、和平永川龍、巨型永川龍三個物種,在永川龍發現之前,中國發現的肉食性恐龍很少,且體形都不夠大。然而,永川龍不僅個體巨大,并且化石保存很完整,是亞洲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肉食性恐龍,極大改變了中國恐龍的整體形象。

最近二三十年,中國東北地區發現了大量的帶羽毛的恐龍及殘留恐龍特征的古鳥類化石,成為國際恐龍研究的最熱點,為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學說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證據。
展陳形式多樣
配套活動豐富
除了展品本身的精彩,主辦方還使用了多種展現方式,開展了配套活動,豐富參觀者的體驗。
在展出方式方面,主辦方充分運用了裸眼3D、互動投影、動態特效等展陳技術,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上海科技館藏品保護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云飛:在經典的展示基礎之上,用標本柜、用化石來展示整個進化的故事。同時我們還應用了多媒體的技術來展示恐龍的生存環境埋藏過程。

此次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陸續推出“綠螺講堂”“科創校長空間站”“恐龍主題4D電影展映”等多項配套活動,此外,還會特別設立“自貢周”“祿豐周”等省市主題周,集中展示各地代表性恐龍標本與地域文化,打造“恐龍 文化”的融合體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