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24個學期,99名學生,2376則評語,總耗時168天。在江蘇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夏光清老師堅持寫了12年創意評語,把評語變成了一門教育藝術。這學期,夏老師還創作了可以唱出來的“班歌版”評語。(6月13日 《揚子晚報》)
在素質教育穩步突進、學生個性日益張揚的當下,許多教師在學生評語上進行創新。從詩歌式的評語到漫畫式的勾勒,從方程式的博學到“甄嬛體”的風格,無一例外都體現了一種教育的睿智和對學生深深的關愛。
12年,24個學期,99名學生,2376則評語,總耗時168天……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夏光清老師堅持寫了12年創意評語,把評語變成了一門教育藝術。平時和學生朝夕相處中,夏老師琢磨出的“藏頭詩”“戲曲填詞”“年度漢字”的“操行評語十二式”,已經讓人眼前一亮,而這學期他還創作了可以唱出來的“班歌版”評語,把每個孩子的成長故事都融進了班級的共同記憶里,更讓評語具有了強烈的儀式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如是妙不可言的評語不僅體現夏老師對每個學生的了解程度,從一個側面展示師者的教育素養和“精神硬核”,更詮釋了的教育本真——教育從來不止于知識的傳遞,更在于用靈魂喚醒靈魂,用生命照亮生命。
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能,更是一門藝術和智慧。而藝術和智慧往往會閃現在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堂教學的與時俱進也好,對學生春風化雨的教誨也罷,期末評語更是如此……毋庸置疑,為班級創作的班歌《鳳棲梧》,并將班上的每一名同學按照班歌的韻律寫評語難度很大,不僅需要教師有很高的文學素養,而且還需要對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征“精準把握”……不難看出,夏老師的創意評語讓文字從靜態評價升華為動態的成長見證的表達,已經成為一種一種藝術,展示師者的文學、文化功底,實在是一種清奇非凡的“格調”。
期末評語本身就是對學生成長的寄語,是一種激勵性質的表述。“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相信夏老師班里的學生一定能在期末評語的字里行間感受到老師這種“特別的愛”,并在老師愛的感召下砥礪奮進、向陽生長!(樊樹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