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在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并且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同時,將在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因此,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A股IPO是否開閘在即,頗受關注。
上一次,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在A股實現上市,是在2023年6月20日,彼時智翔金泰(688443.SH)是迄今為止最后一家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
新藥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級市場投資人給藥企提供資金彈藥,當藥企通過IPO上市時,一級市場投資人可以在二級市場上實現退出,進而繼續支持新藥研發,形成閉環機制。然而,隨著2023年下半年A股IPO上市門檻提高后,一級投資人退出受阻。
近兩年來,一些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通過被A股企業并購,從而登陸資本市場。而今年以來,隨著港股生物醫藥市場回暖,部分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已在籌劃赴港上市。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1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港交所刊登了IPO招股書。
“生物醫藥企業選擇去港股上市,也是目前沒有更好的上市選擇之地。”有IPO律師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也在關注A股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IPO何時能夠真正重啟。
有多位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股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IPO開閘,還需要再觀察,具體還要看到時的操作細則。
“我們也在期待開閘。”有投資人說。
今年以來,A股以及港股的醫藥市場有回暖趨勢,截至6月18日,A股醫藥生物板塊有近兩成企業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0%;港股A股醫藥生物板塊有一半以上的企業股價累計漲幅超過30%。
興業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表示,我國創新藥進入收獲期,從“跟隨創新”邁向“全球領跑”。從市場規模看,2015年至2024年,國產創新藥的市場規模從257億元增至716億元,占我國創新藥市場的比重從18.7%提升至27.8%。從研發情況看,截至2025年5月,我國在研創新藥管線達3258項,全球占比達39.1%,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藥研發國,且在抗體偶聯藥物(ADC)、細胞療法、雙抗、PROTAC等新興領域,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創新藥物的主要策源地。我國創新藥行業仍面臨投融資低谷、支付能力有限、行業競爭加劇等問題。出海是國產創新藥避免國內內卷、拓展海外市場、實現技術升級的主要途徑;也是創新藥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緩解融資壓力、提升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的重要渠道。
另有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醫藥資本市場回暖,有多方因素共振,包括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藥需求潛力、創新藥支付體系有望改善、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刺激等,但對于他們一級市場而言,當前募資環境還未得到實質改善。
“基金的募資仍不易,一級市場的稅負還比較高,比如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可能需要繳納20%的稅收,合伙企業則要繳納35%的稅收。和二級市場相比,一級市場資金投資面臨回報時間長、風險大等挑戰。稅負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也不利于耐心資本、長期資本的培育。”該投資人這樣表示。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