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少數民族詩選》由孔學堂書局出版。該選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編纂綱領,收錄新世紀以來208位少數民族詩人佳作。該書通過詩學話語重構歷史記憶與地域經驗,既為當代中國詩歌史研究提供跨民族文獻參照,助力建構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美學闡釋路徑。

《中國少數民族詩選》由重慶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學術指導,由貴州詩歌評論家、詩人趙衛峰,以及學者張媛媛、覃才、王近松組成編委會。該詩選基于詩歌現場考察的活態采集、立足文本細讀的詩學評估、著眼文明互鑒的跨文化闡釋,確保選本在族群記憶保存、現代詩意塑造、語言共同體建構等方面的價值。
該書以青年詩人為主體,兼顧代際傳承與地域分布,遴選出兼具民族特質與時代精神的文本范式。入選作品在歷史敘事維度展開文化尋根,于生態書寫層面激活地域智慧。全書分為“風土/默讀與行吟”“00后/陌生與透明”“痕跡/沉默與寧靜”“棲居/近處與遠方”“情景/須臾與永恒”“常青/隱喻與溫暖”6個部分,共選編208位中國少數民族詩人的優秀作品。32個貴州詩人中,“00后”以王近松、李亞蘭等6人為代表,“90后”以賀澤嵐、野老等10人為代表,“80后”以潘梅、吳治由等6人為代表,“70后”以姚瑤、予衣等5人為代表,“60后”以牧之、鄧云平等4人為代表,呈現出代際不斷、續接連綿的喜人景象。
“整體上看,208位詩人當中年輕人占據絕大多數,體現了詩歌創作的賡續力量。”該選本主編趙衛峰說,當代“00后”詩人對各種文化資源的借鑒更為方便和充分,其寫作的主體性、日常化與語言個性也更為明顯。他認為,從該書中可看出,多代少數民族詩歌藝術表現的多樣性、民族文學與漢語言的活態關系豐富而緊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陸青劍
編輯/趙珊珊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 陳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