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快速發展,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的工作范式。在這過程中,AI給金融行業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解決這些挑戰需要怎么做?全球金融監管體系又該如何加強合作?
6月19日,在2025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六:人工智能賦能金融改革創新:機遇和挑戰”上,與會嘉賓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他們認為,AI在金融行業的應用仍有待深化,并需警惕“數字鴻溝”或“AI鴻溝”,全球監管合作與監管協調是推動金融AI應用與發展的關鍵。
AI應用仍處于早期階段
從前臺的營銷、客服,到中后臺的風控、研發,乃至金融機構的組織變革,AI已滲透金融行業各個環節,無處不在。
高盛集團管理委員會委員、亞太區總裁施南德(Kevin D Sneader)認為,從AI應用領域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數據分析與算法交易,這些應用大多在后臺運行,但已經對金融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是公司內部流程自動化,AI在企業內部流程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三是貸款發放與信用評分,AI在信用評分和監管風險建模方面的應用潛力巨大。
“AI并非只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已經切實存在且極具實用性的強大工具。”SWIFT亞太區總裁黃式進表示,它正在顯著提升全球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平臺效率以及金融體系本身的韌性。
黃式進進一步指出,目前,AI已經被融入SWIFT平臺的一些關鍵領域。例如,通過AI技術,SWIFT能夠檢測異常情況、加速相關調查審查、降低制裁篩查中的誤報率,并增強對數據的洞察力。這些技術的應用幫助SWIFT的會員,無論是私營企業還是公共機構,都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數據。
盡管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重塑金融業,但與會嘉賓認為,其應用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
施南德指出,AI目前仍處于探索和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強調,金融基礎設施和平臺的搭建是整個行業的基石,而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是基于這些平臺的應用開發。然而,盡管投入巨大,目前尚未看到特別好的應用能夠為整個金融行業帶來日常的實質性變化。但他堅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行業變革和投資回報終將到來。
數字鴻溝是否在擴大有爭議
對于AI在金融行業應用的成效,業界看法存在分歧。一方面,有觀點認為,AI的出現帶來了“平權”效應,有助于縮小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AI的應用可能會加劇“數字鴻溝”,導致機構間的分化進一步擴大。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持有后一種看法。他分析稱,當前金融領域的AI應用呈現出“冷熱交織、冷中有熱、熱中有冷”的不均衡狀態:從主體看,大型金融機構應用進展快,但中小企業面臨重重困難,形成“熱中有冷”的局面。在技術運用上,應用冷熱不均,越向深層模型化發展,難度越大,與核心業務結合的挑戰越高。從業務范圍看, 應用場景雖在拓展,但核心業務的AI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尚待深入。
基于此,屠光紹提醒需警惕由此引發的“數字鴻溝”或“AI鴻溝”,避免消費者無法充分享受創新服務的便利。他強調,探討AI金融應用時應關注基礎性、長期性的問題。金融機構應牢記“服務大眾”的初心,不僅要關注大機構,更要重視普通百姓的需求。
部分樂觀觀點則認為,AI實際惠及了更多小微客群。貝寶(Paypal)全球副總裁兼全球政府關系負責人理查德·納什(Richard Nash)表示,評估AI影響時,焦點不應僅限于大企業,更需關注其對小微企業的賦能。他指出,一項美國調研顯示,超過半數受訪小微企業已將AI融入日常工作,其中80%用于市場營銷。絕大多數使用者視AI為提升競爭力的核心,并渴望深化應用以提高效率與個性化服務能力。他認為,AI作為潛力巨大的工具,不僅能助力企業發展,更能彌合數字鴻溝,為小微機構創造更多機遇。
無論現狀如何,AI在金融應用的最終目標都指向普惠。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鮑建敏稱,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涉及普惠性、精確性和安全性等關鍵維度,他尤其贊同屠光紹對普惠性的強調。AI的最終使命是服務更廣泛的群體,因此必須在普惠性上覆蓋更廣受眾,深度挖掘長尾需求。在精確性方面,則需強化用戶畫像精度,提升投融資的真實能力,以充分釋放AI效能。
“共建、共筑、共創”
在AI于金融行業應用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遠不止數字鴻溝,安全與隱私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解決這些挑戰已成行業共識,并急需破題。
從國際視角來看,屠光紹指出,全球監管合作與監管協調是確保AI在金融體系中得以順利應用并推動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只有通過跨國界的監管協同,才能為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期的環境。
黃式進認為,應用AI需具備宏觀視野,推動規模化落地,避免形成“信息孤島”。而其中的關鍵是數據結構,“必須確保各項工作能共同促進生態系統內的互信、系統安全與韌性,并基于這些原則建立行業標準,以達成更優成效。”黃式進稱。
鮑建敏將之總結為“共建、共筑、共創”:首先,共建AI基礎設施,構建一個開放、安全、高效的智能算力底座,以支持大模型的全生命周期應用,從而夯實金融AI的根基;其次,共筑安全可信的發展環境,完善金融領域AI應用的規范與安全基線,保障AI的穩健發展;最后,共創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金融AI生態體系。
在推動全球合作與共識的過程中,互相信任是至關重要的基礎。施南德指出,信任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極為關鍵。盡管AI發展迅猛,但金融體系的核心是信任,它必須得到堅實保障,絕不能被侵蝕。“金融的可持續性、道德標準等要素都與信任緊密相連,我們必須確保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更好地保護和維持信任,努力在每一個環節建立互信。”
“目前,全球許多機構正在積極制定相關標準。這些工作的目的并非阻礙創新,而是時刻提醒所有人互信的重要性。”施南德稱,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負責任且良好的監管框架,這將極大地助力構建更穩固的互信基礎。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