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廣西桂林“扁擔女孩”劉燕高考后獨自挑行李回家的視頻走紅,感動無數網友。然而,令人憤慨的是,這份感動很快就被一些人利用。最近公安機關發現,網絡上有很多冒充“扁擔女孩”劉燕的社交賬號,博取眼球、吸粉引流、牟取非法利益。
在曝光的案例中,黃某金注冊2個短視頻賬號,利用AI工具炮制20余部虛假視頻,漲粉7.8萬,還試圖通過會員群牟利;吳某林注冊3個賬號,發布謠言視頻吸粉引流,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此外,還有像王某發等不少人修改賬號昵稱冒充劉燕,雖未造成嚴重影響,但也擾亂了網絡秩序。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劉燕的合法權益,更是對廣大網友真摯情感的褻瀆,把大眾的善良當作他們謀取私利的“提款機”。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民一言一行皆受法律約束。為了一點私利,就在網上肆意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破壞社會公序良俗,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網絡熱點事件中,公眾的關注和同情是寶貴的社會正能量。我們應珍惜這種正能量,而不是讓它成為某些人逐利的工具。互聯網平臺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加大對虛假賬號、不實信息的排查和打擊力度;廣大網民也要增強辨別能力,不盲目跟風,讓那些妄圖在網絡渾水摸魚的人無機可乘。讓網絡空間風清氣正,讓真正的正能量在網絡上暢行無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金妮
編輯 陳久菊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