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廣電訊(全媒體記者 徐瑩 通訊員 宋建彬)2025年全國高考已圓滿落幕,然而,針對高考考生的詐騙手段卻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6月19日上午,十堰市公安局茅箭區分局朝陽路派出所的民警王子豪,受邀做客十堰交通音樂廣播《1019早上好》節目,深入解讀高考后常見的詐騙手段,并為公眾提供了實用的防范指南。

目前,高考成績即將公布,不法分子瞄準這一時機,利用考生及家長迫切希望查分的心理,群發含有鏈接的提前查分短信和廣告。一旦點擊這些不明鏈接,家長和考生就可能落入騙子的陷阱。
除此之外,騙子常常偽裝成有門路、有本事的“中間人”,打著幫忙獲取高校內部名額的幌子實施詐騙,或者聲稱可以簽合同保證內部錄取。
【案例分享】2024年6月18日,湖北省襄陽市的李先生接到一個自稱“武漢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的電話。對方聲稱了解李先生孩子的高考成績優異,已成為多所武漢高校的招生重點對象。在對方準確說出李先生孩子的高中及在校表現后,李先生深信不疑。隨后,對方以“內部錄取”為由,要求李先生支付“關系疏通費”。李先生轉賬3萬元后,直到高考放榜才發現被騙。
我國已建立起科學規范、監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試招生體制。所有高考招生工作均在網上進行,并嚴格執行公布的招生計劃。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更不會向家長收取高額費用。
除了成績和錄取方面的詐騙,圍繞“錢”和“選擇”的詐騙也層出不窮。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發放助學金/獎學金”或“低息/免息教育貸款”等名義行騙;另一方面,他們聲稱能“修改/補錄志愿”,誘使心急的家長轉賬購買名額。
對于這兩類騙局,考生和家長在接到自稱工作人員的電話后,應主動與當地教育部門或學校官方電話聯系求證,確保信息的真實性。
此外,有些詐騙涉及混淆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如全日制本科、自考、成教、網絡教育等。考生和家長應準確核實錄取信息和學校資質,通過核對學歷性質、學校資質和辦學實體等方式,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案例分享】2023年,武漢一機構謊稱“武漢大學全日制助學班”,收取高額費用后,將學生安置在校外租用場地。受害人核驗學信網發現沒有學籍信息后報案,警方查明該機構偽造了武漢大學的公章。
針對此類詐騙,考生和家長應堅守三條基礎警惕原則:無代碼不認、無學信網不讀、無官網不交。
近年來,詐騙手段不斷升級,如利用AI技術偽造查分鏈接、錄取通知等。然而,無論技術如何迭代,詐騙的核心始終是制造恐慌并切斷理性驗證。因此,所有電話、短信傳遞的信息,都必須通過線下的方式復證。
請考生和家長牢記“四不四主動”原則:不輕信、不點擊、不透露、不轉賬;主動查詢官方信息、主動聯系學校招生辦、主動了解當地招考政策、主動向公安機關尋求幫助。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容玷污。每位家長的理性判斷和遵規守矩,才是孩子最堅實的人生屏障。當接到可疑電話或信息時,不妨多問一句、多查一次,以確保孩子的未來不受侵害。
編輯:思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