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當桑植的天空被連續的雨水織成密網,當澧水河畔的堤壩迎來一波又一波洪峰考驗,我們忽然讀懂了古人這句箴言的深意。此刻的桑植,正經歷著一場與自然的硬核較量,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那些奔走在雨中的身影、那些連夜轉移群眾的腳步、那些沙袋堆砌的防線,正共同譜寫著一曲“上下同欲者勝”的當代壯歌。
風雨如晦時,總有熱血照征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里的鏗鏘誓言,此刻正化作桑植大地上最動人的實踐。看澧源鎮黨員干部蹚著齊膝的積水巡查河道,用身體丈量每一寸隱患;聽涼水口鎮村干部苦口婆心勸說獨居老人轉移,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訓刻進行動;數河口鄉12支應急小分隊星夜兼程的足跡,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擔當寫滿山野。當走馬坪白族鄉145名群眾在暴雨來臨前全部安全轉移,當橋自彎鎮的防汛沙袋在臨河木房前筑起銅墻鐵壁,我們忽然明白,兩千多年前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思,早已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化作護佑蒼生的血肉長城。
那些被雨水打濕的黨員徽章,在巡查地質災害點時閃爍著微光;那些磨破鞋底的膠鞋,在轉移群眾的山路上踏出堅實的印記。就像《荀子》所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正是這一個個平凡身影的匯聚,才讓桑植在暴雨如注時依然保有溫暖的燈火。
雷霆萬鈞下,更顯同舟共濟情
“人心齊,泰山移。”這句民間諺語道破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生存智慧。當應急響應從Ⅱ級升至Ⅰ級,當紅色預警的信號劃破雨幕,桑植兒女展現出的不是慌亂而是擔當——縣委書記曹飛“應轉盡轉”的調度指令,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地生根;縣長梁高武“三個務必”“四個強化”的部署要求,發揮好專業搶險、應急救援等隊伍作用,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頂得上、打得贏”。八大公山鎮干部“一對一”講解逃生知識時的耐心,沙塔坪鄉"拉網式"排查時的細致,不正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最好詮釋?
那些在水庫邊清淤的青年突擊隊,用“少年心事當拏云”的豪情劈開雨幕;那些為中考學子護航的政府、社區干部和消防救援人員,以“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執著守護未來。就像宋代李綱“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的吶喊,此刻的桑植人正用行動證明,守護家園從來不是某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的集體意志。當芙蓉橋白族鄉30余次巡查的足跡踏遍水庫堤壩,當竹葉坪鄉43名轉移群眾在避災點喝上熱湯,我們看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正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長風破浪處,且看桑植寫新篇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筆下的竹石精神,正是此刻桑植兒女的真實寫照。當氣象預報顯示未來十天仍有強降雨,當“三個一律”“五個到位”的要求響徹每個村落,我們深知這場戰斗仍在繼續。但請相信,就像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堅守,就像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信念,只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必能闖過這道險灘。
此刻,不妨重溫《周易》里“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古訓——讓機關干部的值班表成為守護平安的刻度,讓群眾自發捐贈的礦泉水化作戰勝洪魔的甘露,讓“黨員先上”的吶喊成為穿透雨幕的號角。當每個家庭關好門窗做好防護,當每位司機繞行積水路段確保安全,當所有企業主動停產停工配合防汛,我們就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赤子之心。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詩句在雨中回響。親愛的桑植兒女,當你看見村干部背著老人蹚過積水時,請記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溫暖;當你收到應急廣播的預警信息時,請理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智慧;當你在朋友圈轉發防汛知識時,請相信“涓涓細流,終成江海”的力量。
此刻,讓我們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齊心,在桑植大地上筑起一道沖不垮的精神堤壩。請記住,風雨再大,大不過中國人守望相助的脊梁;洪峰再猛,猛不過中華兒女眾志成城的決心。待云開雨霽時,我們定能在澧水河畔,共賞“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壯麗新景!
【責任編輯:郭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