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我國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經使中國成為綠色金融大國,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綠色金融市場之一。”交通銀行董事長、執行董事任德奇說。
當然,綠色金融當前也面臨著政策統籌協調難、標準不統一、創新激勵不足、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等諸多挑戰。如何推動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與市場實踐雙向賦能,助力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如何加強國際綠色金融標準間的協調與對接,助力綠色標準的一致使用?這些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
在6月19日舉行的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八: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準和產品體系”上,與會嘉賓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他們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標準、加強產品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與協同。
(攝影:吳軍)
綠色金融發展待進一步完善
2020年我國“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圍繞綠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體系,建立了綠色金融的政策體系,涵蓋發展目標、統計標準與產品體系、考核評價與國際合作、信息披露等方面。
今年,人民銀行更新發布了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目錄,擴大了綠色金融的業務邊界和范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已超過40萬億元人民幣,位居全球首位,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市場規模也位列全球前列。
從金融工作的實踐來看,綠色金融政策標準的引領作用非常重要。但在對標服務國家“雙碳”目標要求的過程中,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標準覆蓋面不夠,產品創新和市場機制不夠完善。
任德奇認為,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現行綠色金融標準主要服務于純綠經濟活動,即碳排放量很低,或者接近凈零排放的經濟活動。然而,這些標準還沒有覆蓋到碳排放比較高的行業的低碳轉型經濟活動。特別是我國的電力、鋼鐵等八個高碳行業,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75%。這些領域是我國經濟運行中非常重要的實體部門,也是未來一段時期節能降碳的重點領域。這些行業企業在未來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迫切需要更多綠色金融的支持。
二是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發現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特別是鼓勵高碳企業降碳產品創新和市場機制方面還存在不足。另外,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相關的期貨、期權等產品比較匱乏,這些因素制約了我國碳價格機制的形成,不利于更好地引導企業減排。
針對上述問題,任德奇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完善政策標準,建議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轉型金融標準,充分覆蓋重點高碳行業,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企業,通過產業先進技術或設備更新實現降碳;二是加強產品創新,擴大參與碳市場的經營機構主體范圍,豐富期貨、期權等碳經營產品的種類,完善產品定價激勵約束機制;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高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提升碳核算能力,加強碳足跡管理。在助力產品創新、促進企業降低營業成本的同時,也需要防范“洗綠”“漂綠”風險。
對于保險業來說,又應如何把握好保險機制在綠色發展中的獨特定位和作用,創新產品服務,建立標準規范?
“我們提出了一個目標,努力成為災害風險的韌性復原者、環境外部性的重要治理者和綠色經濟轉型的長期投資者。”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趙鵬說,中國人保推動完善巨災保險政策標準和產品體系、綠色保險政策標準和產品體系,以及綠色投資體系、綠色投資政策標準和產品體系。
對于后續計劃,趙鵬稱,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將進一步夯實巨災保險共同體的運營機制,自主研發符合中國災害實際的巨災風險量化模型,并加大綜合性多災因巨災保險的推廣力度。二是,持續豐富綠色保險的產品體系,聚焦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領域,以及新能源等重點行業,優先提供綠色保險風險保障;同時將探索綠色保險費率調節機制,創新推動“綠動出海”項目。三是將開展投資組合碳排放測算,探索基于碳表現的投融資評價,進行分類和動態管理,有序降低資產組合的碳強度,穩步提高綠色投資比重。
除了保險工具外,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趙艷霞認為,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還需要更多的工具來分散風險,因為極端災害僅靠風險很難管理,特別是對巨災體系的建設來說,天氣衍生品非常重要。
“在氣象為期貨交易服務方面,目前復旦大學、氣象部門、期貨交易所正在共同推進基于氣象指數的金融衍生品上市交易,我們希望中國能擁有自己的天氣衍生品。”趙艷霞稱。
強化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與歐盟、新加坡等的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協調對接,形成了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多邊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等重要成果,以促進綠色資本的跨境流動。
在陸家嘴論壇上,多位境外與會嘉賓認為,國家之間的合作、協同亟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碳金融市場尚小,工具也很有限。中國市場乃至亞洲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不大,而歐洲相對較大。現在分類目錄正在趨同、融合,但仍然規模較小。我們需要進一步融合,讓全球金融行業都能夠為低碳綠色轉型提供融資。”法國農業信貸集團管理委員會成員、東方匯理銀行亞太區總裁Jean-Francois DEROCHE稱。
德國商業銀行國際公司業務董事會成員Roland BOEHM也說,中國和歐洲的戰略合作,包括中德戰略合作,至關重要,因為應對氣候變化并非一個國家可以單打獨斗完成的任務。
在Z/Yen集團首席執行官Mike WARDLE看來,目前來看,全球的表現并不及預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原本希望在2030年達成,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單項指標達到預期目標,這說明全球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氣候變化問題。
“我們在全球范圍內需要更好的協作,無論是在歐洲與中國之間,還是與世界其他地區,包括中亞、非洲等,所有這些地區的通力協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帶來的壓力,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Mike WARDLE稱。
那么,在全球以及歐洲范圍內,如何進一步完善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的制定?
法蘭克福金融發展中心董事總經理Hubertus VATH稱,為了建立更好的標準,必須關注三個關鍵問題:首先是合作,如果沒有合作,標準就無法統一;第二,必須開發相應的工具,將外部成本內化,包括保險、衍生品等;第三,除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還需要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不僅要在銀行之間、保險之間,還要在融資和技術之間展開,因為像氣候這樣的復雜體系,需要大量數據支撐。
對于綠色金融方面,Mike WARDLE認為,有兩個重要引擎:一是消費者需求持續上升,便會不斷要求有更多綠色金融產品出現;第二是政策,政府和監管者需要對綠色金融有非常明確的表率和要求,這樣才能推動綠色金融目標達成。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