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消費市場蓬勃發展的當下,也不可避免存在披著“高收益、低風險”的偽裝、伺機侵蝕消費者財富安全的現象。為幫助廣大消費者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提升識別和抵御非法金融活動的能力,山東省消費者協會聯合山東省銀行業協會,發布以下消費提示,助力廣大消費者筑牢金融安全防線。
一、聚焦五大金融消費領域,精準識別風險“偽裝術”
非法金融活動善于“因地制宜”“因群施策”,利用不同領域的特點設計不同陷阱。廣大消費者需對以下高發領域保持高度警惕:
一是民間投資中介,虛擬概念下的財富“黑洞”。部分未經批準的理財公司、投資平臺,以“新能源”“區塊鏈”“虛擬貨幣”等熱門概念為噱頭,虛構投資項目、設立資金池進行自融,或通過P2P平臺違規放貸后“跑路”。更有甚者,以“套路貸”形式實施詐騙與暴力催收。此類活動往往以“低風險、高回報”為誘餌,利用追求高收益的心理誘導投資,但可能會導致消費者血本無歸。
二是養老領域,溫情脈脈的銀發“陷阱”。利用老年消費群體信息不對稱、風險意識較弱的特點,不法分子以“養老理財”“養老公寓會員”“以房養老”等名義,承諾高額返利或優先入住權益,實則挪用資金或卷款潛逃。部分騙局還通過銷售高價保健品捆綁“投資返利”,甚至假借公益慈善名義吸收資金,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
三是涉農領域,鄉土人情中的財富“掠奪”。在農村地區,非法金融活動常以“農業合作社”“生態種植”“扶貧項目”等名義出現。很多利用農民金融知識薄弱和致富心切的心理,通過承諾高息回報、誘導投資入股或推廣“助農理財”傳銷等方式實施詐騙,虛假農產品期貨交易、操縱價格騙取農戶資金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四是市場零售,消費場景中的連環“套路”。部分商家以“預付卡消費返利”“購物全返”“消費增值”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誘導大額充值優惠辦卡后突然關門跑路,或要求“發展下線”形成傳銷。部分平臺利用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以“新零售”“社交電商”為幌子,以加盟費、層級分銷等方式非法集資,最終導致預付費用無法追回。
五是文旅領域,詩與遠方的資本“迷霧”。部分不法分子借助“旅游地產”“分時度假”“影視眾籌”“文化數字貨幣”等概念包裝非法集資項目,承諾高額分紅卻無實際運營。藝術品、收藏品詐騙則通過虛假拍賣、文玩代售等方式騙取投資款。由于文旅投資專業性強,普通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極易陷入高收益陷阱。
二、掌握四大防范要訣,構建自我保護“防火墻”
面對花樣翻新的非法金融消費活動,廣大消費者需牢記以下原則,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一是堅守理性底線,對“高額返利”堅決說“不”。廣大消費者要警惕“天上掉餡餅”。任何投資都需承擔風險,“保本高收益”違背金融規律,必然是陷阱。對“充值返現”“消費增值”“年化收益超10%”等承諾,務必保持清醒,不要被短期利益沖昏頭腦。
要謹慎對待預付式消費。消費者辦理預付卡前,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商家經營狀況,選擇信譽良好的正規商家。避免大額充值,建議小額嘗試、按需消費,并妥善保存消費憑證(如合同、發票、轉賬記錄等),以便維權。
二是認準“持牌經營”,規范選擇金融服務機構。廣大消費者要注意核實資質。辦理存款、理財、信貸、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業務時,務必選擇持有金融監管部門頒發許可證的正規機構(如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赏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官方網站查詢機構資質,切勿輕信“無抵押、低利息、秒到賬”的虛假宣傳。
要遠離非法借貸渠道。注意不點擊不明鏈接下載借貸APP,不向陌生賬戶轉賬,避免陷入“套路貸”“校園貸”等非法借貸漩渦。
三是筑牢信息安全網,守護個人金融“生命線”。廣大消費者要嚴控信息泄露風險。不隨意在不明網站、APP上填寫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短信驗證碼等敏感信息。妥善保管金融賬戶密碼,不將身份證、銀行卡轉借他人使用。
要警惕“花式”信息竊取。對可疑電話、短信、郵件保持警惕,如接到自稱“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客服”的陌生來電,要求提供個人賬戶信息或轉賬的,一律不予理睬,并及時向官方渠道核實。發現信息泄露或遭遇詐騙,立即更換密碼,并向公安機關報案。
四是強化證據意識,依法理性維權。廣大消費者要及時固定證據鏈。一旦發現疑似非法金融活動,立即停止交易,保存好完整的證據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協議、聊天記錄、轉賬憑證、宣傳資料、音視頻記錄等。
要通過正規渠道維權。若已遭受損失,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可向相關的監管部門投訴舉報,也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山東省銀行業協會鄭重提醒您: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保本保息”承諾不可信。守護“錢袋子”需要我們時刻保持風險意識,不被表象迷惑,不抱僥幸心理。讓我們攜手共進,遠離非法金融消費活動,共同筑牢金融安全防線,守護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ㄍㄓ崋T:劉曉童,關繼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