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丹寨縣排調(diào)鎮(zhèn)遭遇強暴雨襲擊,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強暴雨如猛獸般席卷全鎮(zhèn)。洶涌的洪水、頻發(fā)的塌方讓沿河兩岸而建的岔河村瞬間陷入危急。
排調(diào)鎮(zhèn)黨委政府立即啟動應(yīng)急預(yù)案,組織岔河村村民緊急撤離。驚心動魄的撤離行動還未結(jié)束,中午12點,排調(diào)鎮(zhèn)與岔河村之間的通訊突然中斷,所有聯(lián)系戛然而止,岔河村成了一座與外界失去聯(lián)系的“孤島”。
“鄉(xiāng)親們都安全撤離了嗎?塌方阻斷道路,大家沒有吃的怎么辦?”鎮(zhèn)辦公室里,氣氛凝重得讓人窒息。

作為對當?shù)厍闆r極為熟悉的干部,王珍榮深知岔河村村民此刻的困境。他立即向領(lǐng)導匯報,主動請纓組建物資運送小隊。考慮到任務(wù)的艱巨性,他挑選了三名年輕且能吃苦的同志——王長江、潘仕再、馬馳。
“這次任務(wù)危險又艱難,但鄉(xiāng)親們等著我們。每一分鐘的等待都可能帶來不可挽救的后果,再難也要把物資送進去!”出發(fā)前,王珍榮語氣堅定地說道。
“再難也要把物資送進去!”三位年輕同志斬釘截鐵。
一箱水、兩箱方便面、三箱面包,一把鐮刀,每人背著超25公斤的物資,奔著群眾的撤離地點,一頭扎進暴雨肆虐的大山之中。
王珍榮心里清楚,通往岔河村的道路,因暴雨變得危機四伏。
“開頭,我還跟大家伙擺擺龍門陣,緩和氣氛。兩公里后,信號中斷,暴雨中的前路變得更加未知。大家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王珍榮說。
全程十幾公里的路上,46處塌方橫亙其中,泥沙、巨石、樹枝,超過一半的塌方處淤泥齊腰深。為了安全通過,隊員們砍來樹木鋪在淤泥上,手持自制的拐杖試探前方路況,相互攙扶前行。
塌方處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過了塌方大家就小跑,他們只有一個信念——盡快將物資送到鄉(xiāng)親們手中。
三個半小時,四人在撤離地點的100米處,遇到了兩位村民——黃耀兵、陳光義。
“我們想去找你們報信,都找不到路,你們竟然背著吃的進來了。”二人既感動又驚訝,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花。
在撤離地點——一處廢棄的小養(yǎng)殖場,村民們正圍著篝火烤著濕透的衣服。
看到渾身濕透、背著物資的四人到來,大家紛紛起身,兩位80多歲的老人靠前,拉著四人的手哭出了聲。
此刻面對著鄉(xiāng)親們,王珍榮強忍著淚水安撫道:“大家不要怕!有我們在,有黨委政府在,有強大的國家在!”
說著,隊員們迅速拿出筆記本,仔細查點人數(shù),一一記錄村民的身體狀況和需求。此處撤離點共16人,其中兩名80歲以上老人,一名孕婦。
失聯(lián)前得到的信息:村里的大橋被水淹沒,河兩岸村民分別往高處撤離,全村共撤離48戶60多名村民。
“河對面群眾的情況怎么樣?”王珍榮安排一名干部留下,帶著兩位干部和5名年輕村民,背著物資,沿著陡峭的小路返回查看。
下午5點,河流水位下降至橋下,具備了通行條件。隊員們協(xié)助河對面的群眾尋找高處村寨的親戚投靠,并與村支書匯合,妥善安置受災(zāi)群眾。又返回未被淹的農(nóng)戶家中,幫忙撿拾被子、大米等生活用品上山。直到完成所有安置工作,疲憊不堪的隊員們才終于拖著沉重的步伐返程匯報工作。
他們回到鎮(zhèn)上,已是深夜。看著辦公室里焦急等待的同事們,4人滿眼的疲憊透著欣慰。這一路的艱難險阻、這一路的驚心動魄,將“人民至上、生命之上”具象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余光燕
編輯 戴正國
二審 李麗
三審 周燦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