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一項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163所高校的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1389份,結果顯示89.27%受訪者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生活類常識課程,81.19%受訪者表示若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自己愿意選修。
生活類常識課程為什么受追捧?反映出來的是,當代大學生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帶。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培養“不食煙火”的專家,而是塑造能妥善安頓身心、從容應變的個體,填補“生活常識盲區”,實則是大學教育功能的回歸與拓展。
或許有人認為,高校作為學術殿堂,主要是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生活常識這類“雞毛蒜皮”不該占用寶貴教育資源。還有人質疑,生活常識可在實踐中自然習得;互聯網時代信息發達,各種攻略一搜就知道,為啥非得要特地開門課程來系統學?
然而,攻略五花八門,靠不靠譜得打個問號,社會也不會為年輕人預留無限的試錯空間。租房遭遇黑中介、求職陷入招聘騙局,這些經歷帶來的不僅是物質損失,更可能消解青年奮斗熱情。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高校有責任將生活中的風險與挑戰前置處理。
我們既要為此類課程開設而欣慰,也要清醒看到,若課程無法真正“接通地氣”,課堂里的“租房要點”“醫保流程”講解難免淪為紙上談兵;學生為學分而學,教師為任務而教,最終恐怕只落得一句“學了,仿佛又沒學”慨嘆,徒增虛名而無實在價值。
要讓“生活常識課”真正成為成長必修課,還需要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形態探索、教學人員拓展上多做些努力。如將數字安全、AI倫理等新興議題納入課程;如在場景模擬、社會實踐等環節多花點心思;如邀請專家、企業HR和政府部門人員登臺分享。
都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常識之所以被稱為“常識”,系統性學習固然緊要,但親自探索、領會總結更為關鍵。我們期待,手持專業所鑄“金剛鉆”、生活智慧“十八般武藝”的青年勇敢走出校門,在摸爬滾打中增長見識、提升敏銳、磨礪成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諶晗
編輯 金妮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