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災區群眾最需要援助的時刻,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迅速匯聚、有力支撐、高效行動,構筑起抵御災害的堅強防線,升騰起守望相助的中國溫度。
我們看到無數平凡個體的挺身而出——河南燴面師傅驅車1500公里,攜帶6000份燴面現場支灶;四川大哥自備鏟子、水鞋、菜刀趕到后勤保障點幫廚;旅行社暫停旺季業務,將30臺旅游車輛轉為物資運輸車,運送供水管材、消毒片等緊缺物資;遠道而來的各支救援隊與本地志愿者并肩清淤,汗水融入同一片土地……洪水無情人有情,這些涓滴之力匯聚成抗擊災難的磅礴暖流,生動詮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自然災害有時難以預測,更無法完全避免。也正因如此,面對災害,更需要全社會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救災現場,從專業救援組織到企業志愿團隊,從公益機構到普通群眾,各方力量聞汛而動,忙而不亂。物資調配、人員調度、信息對接環環相扣。這背后,是應急響應機制的日漸成熟,是社會力量與政府指揮體系的有效嵌合。
攜手同心、共克時艱,一直就是我們面對災害時的主旋律。風雨同舟、萬眾一心,也正是我們不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文化基因、精神密碼。
洪水退去,留下被沖刷的土地,也留下凝聚起來的人心。這場抗洪救災中,沒有孤立的英雄,只有無數雙手的緊緊相握。
貴州日報評論員
編輯 張婷
二審 施昱凌 楊韜
三審 劉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