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退去,朝陽初升。黔貴大地的山巒間,恢復家園的夯聲正與鳥鳴合奏。“村超”球場上,泥漿被清理干凈,燈光重新亮起;垮塌的堤岸旁,新栽的樹苗挺直了腰身。這場艱苦的抗洪斗爭,不僅守護了萬家燈火,更淬煉出穿越風雨的精神脊梁。
風雨襲來時,有一種力量筑起鋼鐵長城。各級黨組織吹響集結號,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四個一律”的指令穿透雨幕:雨量達預警值一律轉移、發現險情異動一律轉移、風險預判不明一律轉移、夜間風險難判一律轉移。科學精準的調度創造了生命奇跡——六盤水72名村民在塌方前半小時成功轉移。這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是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優勢的集中彰顯。
洪峰浪尖處,有一種溫情跨越千山萬水。“我們有力氣!”榕江老鄉的吶喊振奮人心。90歲奶奶捐出自己菜園種的青菜,70歲老農蹚著泥水扛來大米,村民自發拼湊食材日均送出萬余份熱餐。河南燴面師傅驅車千里支起大鍋,新疆大叔阿里木江送來牛肉馳援,湖南父子駕著私家挖掘機跨省清淤。來自廣東、陜西等地的救援隊伍與災區人民肩并肩。從鄰里互助到八方馳援,從舉國同心到命運與共,“中國式團結”在災難中綻放出最溫暖的人性光輝。
滿目瘡痍間,有一種信念催生無限希望。當洪水退去,新的考驗接踵而至。泥濘中,武警戰士奮力清運巷道里淤泥的背影令人動容;足球少年韋藍駿穿著“閃閃發光的7號”球衣搬運街頭雜物;志愿者們穿著防護服,背著消殺器械,頂著烈日作業……社交媒體上,網友們暖心熱評:“人心為壩,可抵萬難!”這鏗鏘話語,正是中華民族“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精神基因的時代回響。重建工地的轟鳴聲中,我們不僅看到房屋道路的重生,更看到在抗洪中淬煉出的精神力量——科學理性的防災精神、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歷史長河奔涌不息,偉大精神代代相傳。洪水沖垮了橋梁田舍,卻沖不垮精神的堤壩;淤泥覆蓋了城鎮鄉村,卻蓋不住希望的新綠。經歷這場風雨,使我們愈發堅信,一個民族在風雨中挺立的脊梁,終將支撐起更加美好的明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金妮
編輯 楊羽
二審高發強 肖勇 楊韜
三審 覃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