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彩貴州網訊(楊莎莎)在無影燈下與時間賽跑,在顯微鏡前與毫厘較量,這是手外科醫生黃德東21年職業生涯的常態。他形容手外科醫生是賦予雙手第二次生命的“微雕藝術家”和“功能重建工程師”。2024年7月,他帶著精湛技藝奔赴東西部協作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幫扶一線,用一雙巧手為山區患者重塑希望。
顯微鏡下的生命藝術
“當吻合的血管重新恢復血流,那種‘再造生命’的激動無可比擬?!闭勂疬x擇手外科的初衷,黃德東眼中閃爍著熱忱。
21年來,他始終沉醉于這門融合解剖學、生物力學與顯微技術的精密藝術,尤其擅長與“黃金6小時”賽跑的斷指再植手術。在幫扶地醫院,他曾帶領團隊連續奮戰5小時,成功為一名兩指離斷患者實施再植術。

“看到患者術后重新靈活活動的手指,那份成就感讓我更加堅信手外科修復的不僅是肢體,更是生活的希望?!秉S德東說。
生計與尊嚴的“手”護者
“社會常把手外傷當作‘小問題’,其實這關乎一個人的生計與尊嚴。”黃德東深知,一雙靈活的手意味著養家糊口的能力、書寫繪畫的樂趣,甚至是擁抱家人的溫暖。

為此,他格外注重與患者的溝通:用3D模型講解手部精密結構,展示康復患者的生活視頻,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并總不忘叮囑“操作農機一定要戴防護手套”。這種將專業醫學知識轉化為生活語言的能力,讓許多原本抗拒治療的患者最終積極配合。
東西協作“手”藝傳
榮獲“優秀幫扶隊員”稱號的黃德東,將榮譽歸功于團隊協作。幫扶期間,他不僅成功完成多例高難度手術,更著力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幫助當地醫院建立完善手外科、慢性創面科兩個亞專科,并通過“手術臺邊的教學”培養了一批能獨立開展顯微手術的基層醫生。

“每次看到徒弟們成功完成手術,比我自己拿獎更欣慰?!边@種“既輸血又造血”的幫扶模式,讓先進診療技術在山區深深扎根。
寄語后學:精微之處見大愛
面對有志于手外科的年輕醫生,黃德東的建議樸實而深刻,打好基礎是重中之重,尤其要深研手部解剖,強化顯微鏡下操作訓練;要積極融入一支敬業的手外科團隊,虛心汲取臨床智慧。他說,“這需要你能在顯微鏡前坐得住‘冷板凳’?!?/p>
他辦公室懸掛著患者送來的錦旗,“妙手仁心”四個字,正是這位兼具工程師般嚴謹與藝術家般專注的醫者最好的寫照。正如他常說:“當患者重新拿起筷子、寫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一切付出都值得。”
一審:陳琴
二審:林秀姜
三審:文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