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當地時間7月5日,美國企業家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將成立一個獨立于共和、民主兩黨的新政黨——‘美國黨’。此前,馬斯克多次通過社交媒體提出相關設想,如該黨將代表美國社會‘80%的中間選民’;明年將參加2026年中期選舉;初期聚焦2到3個參議院席位以及8到10個眾議院席位,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
在‘美國黨’宣布成立的第二天,特朗普公開回應稱,美國一直是兩黨制,‘第三黨從來都行不通’,并認為馬斯克此舉‘太荒謬’。那么,‘美國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否能沖擊美國既有的兩黨制格局?對此,央視網記者對話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劉海潮,進行全面解讀。
劉海潮分析指出,馬斯克成立‘美國黨’的直接原因在于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法案’取消了電動汽車補貼,重創了特斯拉利益。但從公開資料看,這一政治舉動早有跡象。從理念上看,馬斯克支持新能源、科技發展,與民主黨有相似之處,但因拜登政府時期受到冷落,對民主黨產生反感,轉而支持共和黨。
然而,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逐漸惡化,最終導致雙方矛盾公開化。馬斯克在離職后一周內便發起投票,計劃建立新政黨,獲得超81萬網民支持,成立‘美國黨’看似順勢而為。
不過,劉海潮表示,盡管預算不成問題,但美國建政程序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注冊和聯邦審核,且兩黨制下小黨生存空間有限。此外,‘美國黨’政策主張模糊,缺乏明確立場,可能面臨內部基礎薄弱和外部壓力。
馬斯克雖擁有資本影響力,但在法律層面無法直接參選總統,且其商業利益也受政策影響,未來走向仍需觀察。
海峽網綜合自央視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