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7月7日,在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斜塘街道東韻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多媒體室內,一場以“古籍的背后”為主題的宣講活動熱烈展開。此次活動由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蕓香護卷,文潤江南”——蘇州地方古籍活化實踐團精心策劃,聯(lián)合東韻社區(qū)居委會共同組織,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宣講,激發(fā)社區(qū)青少年對古籍保護的興趣與熱情,共同探尋古籍的深厚魅力與傳承意義。

典籍探珍:啟智歷史時光門
當天活動在一場簡樸而莊重的開班典禮中拉開序幕。實踐團負責人范芷瑜首先向在場的孩子們介紹團隊的使命與愿景:“‘蕓香護卷,文潤江南’,我們致力于蘇州地方古籍的活化與保護,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瑰寶重煥生機。”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讓孩子們對這支特殊的隊伍有了深刻的認識。
隨后,志愿者化身為歷史的引路人,帶領孩子們穿越時空,走進古籍的奇妙世界。“古籍,不僅僅是古代的書本,它們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直接見證,是封存著先人智慧與情感的‘時間膠囊’。”志愿者用生動的語言描述道,“從《史記》的鴻篇巨制到《永樂大典》的知識薈萃,每一部古籍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
為了加深孩子們對古籍保護重要性的理解,志愿者巧妙地設置了互動環(huán)節(jié):“這些泛黃的紙張、古老的文字,為何值得我們如此珍視與守護?”這一問題迅速點燃了現(xiàn)場的思考氛圍。孩子們紛紛舉手發(fā)言,表達自己對古籍保護的認識與看法。志愿者借此機會,深入淺出地講解古籍所面臨的種種威脅,如蟲蛀、霉變、火災等,并通過播放生動有趣的視頻,展示古籍修復的精妙過程與巨大難度。
守護文明:共筑古籍防火墻
在理論科普的基礎上,志愿者還結合專業(yè)實踐中接觸到的檔案保護與仿真復制案例,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向孩子們展示如何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讓古老文獻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大家知道嗎?書蟲會在古籍中留下密密麻麻的孔洞,就像蛀蝕歷史的痕跡;而潮濕的環(huán)境則會讓霉菌悄然滋生,使珍貴的紙張變得斑駁不堪。”志愿者形象地描述道。

談及災害對古籍的破壞,志愿者沉重地提到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的火災。“那場無情的大火讓2000萬件文物瞬間化為灰燼,其中包括無數(shù)珍貴的古籍。”其話語中充滿了惋惜與痛心,“這再次敲響了古籍防火的警鐘,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共同守護這些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薪火相傳:播種文化傳承種
活動高潮部分,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進行親密互動。志愿者通過問答、游戲等形式,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古籍保護的興趣與熱情。“大家知道‘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嗎?現(xiàn)在宋版書的價格已經(jīng)遠超黃金啦!”志愿者的話音剛落,孩子們紛紛發(fā)出驚嘆,對古籍的價值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活動尾聲,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合影留念,記錄下了這一難忘的時刻。志愿者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今天,我們不僅為你們普及了古籍知識,更在你們心中播撒了文化傳承的種子。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你們將成為古籍保護的積極倡導者與參與者,讓古籍中的智慧與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此次“古籍的背后”主題宣講活動,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傳遞,更是一次文化的傳承。它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古籍的深厚魅力與傳承意義,激發(fā)了他們對文化保護的熱情與責任感。未來,“蕓香護卷,文潤江南”實踐團將繼續(xù)前行,在古籍保護的道路上書寫新的篇章,讓中華文明的瑰寶得以世代相傳,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居袁源 王驍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