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特約評論員 劉志偉
近日,網上一段小哥送完外賣站路邊吃飯,被店家“吼”進屋吹空調的視頻引起關注:最兇的語氣說最溫柔的話。
當店家帶著幾分 “兇氣” 把外賣小哥拽進空調房時,那句 “哪涼快待哪兒去” 的呵斥,成了這個夏天最動人的情話。在 40℃的高溫紅色預警成為常態的日子里,這樣的瞬間像冰鎮汽水般沁人心脾,也讓我們重新審視:高溫下的堅守者,究竟需要怎樣的關懷?
烈日炙烤的柏油路上,外賣箱里的冰袋抵不過熱浪侵襲;馬路旁,環保工人的勞保鞋能煎熟雞蛋;腳手架上,建筑工人的安全帽里能倒出汗水…… 這些揮汗如雨的身影,是城市運轉的齒輪,也是高溫下最堅韌的風景。他們的每一滴汗水,都在詮釋著 “責任” 二字的重量,也在叩問著社會關懷的深度。
店家的 “硬核溫柔” 之所以動人,正因它戳中了現實痛點 —— 太多基層勞動者習慣了在烈日下將就。路邊石階當餐桌、樹蔭斑駁作涼棚,并非他們甘愿如此,而是缺乏更體面的歇腳處。這種自發的善意如同星火,卻也反襯出系統性保障的不足:遮陽棚覆蓋率夠不夠?高溫補貼是否足額發放?工時調整能否落到實處?
高溫勞動保護從來不是選擇題。《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早已明確規定,日最高氣溫達 40℃以上應停止室外露天作業,用人單位需提供防暑降溫飲料和必需藥品。但現實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的現象仍存:有的企業把藿香正氣水當高溫福利,有的平臺用 “超時罰款” 倒逼騎手頂烈日狂奔。這些行為不僅涼了勞動者的心,更觸碰了法律與道德的底線。
值得欣慰的是,多地已開始行動:為戶外勞動者增設 “愛心接力站”,要求建筑工地錯峰施工,嚴查高溫補貼發放…… 這些舉措讓 “涼策” 有了溫度,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執行的 “最后一公里”。當制度保障遇上 “人情世故” 的推諉,當企業利潤與勞動者權益發生沖突,能否有剛性約束為堅守者撐腰?
那位吼人的店家或許不懂勞動法,但他用樸素的善意詮釋了:對勞動者的尊重,不必等到文件下發才行動。社會文明的刻度,既體現在制度設計的精密,更藏在街頭巷尾的自發善意里。當寫字樓的空調溫度調低一度時,能否想到給門衛室也裝臺新風扇?當企業計算季度利潤時,能否預留出足夠的防暑經費?
高溫仍在持續,堅守從未停歇。我們期待看到更多 “吼” 出來的善意,更盼望這些善意能匯入制度的洪流:讓高溫補貼不再是 “畫餅”,讓休息站點遍布街角,讓每一份烈日下的付出都能被看見、被善待。畢竟,給勞動者真正的清涼,才是對責任擔當最體面的回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