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 7月8日至9日,習水縣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一場突如其來的汛情席卷城鄉。面對洶涌的暴雨,習水縣各級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群眾緊隨其后,共同講述了一段同舟共濟、共抗災害的動人故事。

程寨鎮:黨員帶頭筑牢防汛墻
7月8日14時至9日16時,程寨鎮的雨勢如注,累計降雨量高達261毫米,全鎮出現25處坍塌或滑坡,53戶121人面臨著緊急轉移的險境。程寨鎮黨委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帶隊分片包保,應急人員對老舊房屋、低洼地帶、河道堤壩等重點區域展開拉網式排查。轉移過程中,黨員干部逐戶敲門,耐心勸導,幫著行動不便的老人扛行李、扶著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向安置點,確保每一位群眾都安全抵達。

雨勢漸歇,7月10日清晨,程寨鎮的街頭已滿是忙碌的身影。黨員干部們迅速集結,分片包段清理路面的淤泥與落石,還挨家挨戶排查房屋安全,幫村民轉移受潮的糧食和家電。“黨員們渾身是泥還在拼命干,我們哪能袖手旁觀!”村民們的話語里滿是感動,紛紛拿起工具加入清障隊伍,干群同心讓重建工作高效推進。

東風湖社區:家園共護暖人心
暴雨過后,東風湖社區的道路被淤泥堵塞,山坡也出現了滑坡跡象。社區干部冒雨排查時,發現一處山體有滑坡風險,他們立刻分頭行動:一邊逐車通知車主轉移車輛,一邊挨家挨戶疏散坡下群眾。在山體滑坡發生前,成功將所有人員和車輛轉移到安全地帶,化解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雨勢減緩,社區干部穿上雨衣雨鞋,率先投入到清理淤泥和土石的工作中。“社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得靠大家一起守護!”居民們聽說后,自發帶著鏟子、鐵鍬、掃帚等工具趕來,和干部們一起清理路面的垃圾與淤泥。大家的汗水混著雨水滴落,很快就讓社區恢復了往日的整潔,這份齊心讓人心頭暖意涌動。

良村鎮:銅鑼聲里的生命競速
“鐺鐺鐺——”7月8日夜間,急促的銅鑼聲在雨幕中格外刺耳。良村鎮吼灘村的村干部和地災監測員用力拍著獨居老人祝朝分的大門:“快起來!雨太大了,必須馬上轉移到安全地方!”此時,該鎮趙山坪組、茶林干組的地質災害點險情驟增,群眾的生命安全懸于一線。

這場與暴雨的賽跑早已開始。7月8日21時30分,良村鎮啟動應急響應,各村居每5分鐘滾動上報雨情;23時22分,全域雨情升級為大雨或暴雨;9日0時08分,所有包保干部全員下沉村組,全力喚醒危險區域群眾;0時24分,部分村組公路因滑坡中斷;1時10分,大安村黨支部書記梁曉秋冒雨抵達堯房地災點;1時22分,吼灘村的馮艷、趙福祿、曾憲發在道路中斷后,棄車徒步沖向趙山坪組地災點……
截至7月9日11時,良村鎮累計降雨量達223毫米,100余名黨員干部成功轉移地災點群眾27戶65人。雖然災害造成3戶房屋損毀、50公頃農作物受損、5處公路坍塌,但因轉移及時,沒有一人傷亡。那急促的銅鑼聲,是危難中最動人的守護信號。

馬臨街道:黨員逆行護民安
同一時間,暴雨突襲馬臨街道,轄區內險情頻發。“群眾安全高于一切!”馬臨街道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黨員干部們聞“汛”而動,成了暴雨中的“逆行者”,奔向各村組搶險救災。

“倪大姐,后檐溝積水嚴重,快收拾東西跟我們走!”7月8日晚上11點,向陽村包村領導羅成帶著兩名黨員冒雨趕到倪仙家。看著透水的墻壁,干部們一邊安撫她的情緒,一邊迅速分工:有的幫著收拾貴重物品,有的牽起孩子的手,深一腳淺一腳蹚著積水,護送倪大姐一家向安全點轉移。
剛把倪仙一家6口送到安全地帶,“轟隆”一聲巨響傳來,她家的后檐溝塌了。“多虧你們來得快,再晚一步就危險了!”倪仙望著受損的房屋,聲音里滿是后怕。

7月8日晚,馬臨街道的黨員干部整夜未眠,緊急轉移31戶116人,排查處置31處險情,轄區內無一人因災受傷。7月10日雨勢漸小,他們又扛著鐵鍬、推著斗車,奔波在各村道,投入到災后清障和排查中,讓重建工作有序展開。
從銅鑼聲中的緊急轉移,到清淤現場的攜手并肩,從黨員干部的逆行守護,到群眾自發的同心協力,習水縣用一個個感人瞬間詮釋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這場防汛救災戰役里,干部與群眾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守護家園的堅固防線,讓溫暖與力量在暴雨中傳遞。(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一審:余從源
二審:王 信 姚 騰
三審:唐全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