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陳丹
7月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行平行論壇——世界文化遺產論壇,這是尼山首次設立該平行論壇。來自全球11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題,匯聚前沿知識和技術,展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對話。現場設置的“中國古建筑榫卯結構展”,展示的曲阜孔廟古建筑群模型,生動呈現了中國古建筑的榫卯技藝之美,引得中外友人駐足欣賞。
文化遺產保護“和而不同”
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拉木圖代表處項目官員馬耶爾說,“很多文化遺產幾個小時之前還能看到,但幾個小時之后可能就有變化,甚至消失掉了。”

“世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是其最核心的價值之一,也是人類文明豐富性的直接體現。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遺產的類型、地域、文化背景上,更深刻反映了不同文明對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獨特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培訓中心特別顧問加米尼·維杰蘇里亞談到了文化遺產與現代化的關系。他認為,多樣化的價值體系,恰恰能夠為現代化注入智慧與和諧的基因。因此應提升對多樣化價值體系的載體,文化遺產的保護。
與會嘉賓學者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已成共識,在保護過程中我們應持有怎樣的態度呢?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趙熙正引用《論語》的關鍵詞,“溫故知新”“和而不同”。他說,文化遺產絕非孤立存在的陳跡,而是歷史積淀的成果,是認知現在與未來的關鍵媒介。“孔子說,‘告諸往而知來者’,我們應當通過文化遺產的‘故’,得到未來的‘新’。”趙熙正補充說,和而不同代表君子之道,即在持守普遍價值的同時實現現代轉化,這樣才能助推文化遺產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不少專家學者也提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具體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龍淼表示,在修舊如舊的同時,應當注重多部門的聯合行動,并對行動帶來的效果進行估量。尼泊爾考古局首席考古官員拉梅什·拉杰·保德爾說,應當對文化遺產侵占零容忍,并制定發展友好的保護政策,做好預算、協調等方面的工作,同時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提高普羅大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我被這些建筑的精美考究程度,深深地震撼到了。”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Serdar Masharykov在觀看“中國古建筑榫卯結構展”時,震撼于孔廟建筑的精美。“這些建筑模型還原了孔廟的建筑布局,色彩厚重樸實、動物雕刻得栩栩如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了解到奎文閣以卯榫結構修筑,沒有用一顆釘子時,他露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魏衍華介紹,奎文閣堪稱中國傳統木構建筑技藝的巔峰之作,卯榫結構的柔性特征,令其經歷康熙年間大地震而不倒,體現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與力學精妙。榫為陽,卯為陰的結構特征,也契合儒家“陰陽和合”的宇宙觀。
談及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時,魏衍華說應努力做到講清楚。“講清楚不僅是傳承的需要,更是文化生命力的根基。通過講清楚才能守護文化本真、守護民族精神根基,才能做好文化傳承,夯實文化自信,走自己的道路。當我們把孔廟中的每一個建筑、每一塊碑、每一棵樹木都講清楚時,也就清楚了我們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從而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同時,他也強調現代技術的運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能夠打破時空局限的能力,讓更多人通過線上走進孔廟,走進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以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在進行新媒體傳播時,也應注重藝術性與創意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