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考已進入錄取階段。錄取過程中,根據招生錄取實際情況,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會適時組織征集志愿。
對于未被錄取的考生,征集志愿是最后機會。志愿征集窗口期極短,面對后續補錄機會,該如何科學決策?記者咨詢了成峰教育專家團隊成員婁艷雪,“緊盯官方信息,補錄計劃通常在錄取結束后24小時內發布。”

婁艷雪分析補錄風險點,一方面,剩余計劃少,熱門院校/專業可能已錄滿,剩余多為冷門專業或偏遠地區院校;另一方面,競爭突變,大量落榜生集中填報,可能導致補錄分數線反超常規批次(尤其是一本線附近考生參與二本補錄時)。
她表示,征集志愿應快速獲取權威信息,重點關注關鍵數據,剩余計劃的具體專業、人數、學費。院校補錄的特殊要求(如單科成績、體檢限制、是否接受降分)。
分析剩余計劃的“性價比”,是否值得為保院校而放棄專業?關注冷門專業是否有轉型機會?需要及時調整策略,權衡院校層次與專業的適配性。
重新定位自身分數排名,對比補錄院校/專業往年征集志愿的錄取最低分和位次來選擇是沖還是保。
沖既選擇1-2所往年補錄分略高于你當前分數的院校;穩既選擇與你分數匹配的院校,且專業可接受;保既選1所往年補錄分明顯低于你分數的院校(避免滑檔)。婁艷雪提醒:征集志愿通常為平行志愿,但部分省份僅允許填報1~2個,需優先填最有把握的。
同時,要注意規避常見陷阱。虛假承諾不可信,警惕“交錢保錄取”的中介詐騙。部分院校臨時追加補錄計劃,需每小時刷新官方信息。
征集志愿窗口期可能僅6~12小時,錯過無法補救。
征集志愿是一場“機會與風險并存”的關鍵博弈,考生務必科學決策:快速反應、精準定位、穩妥保底,確保至少有一個錄取把握較大的選項,嚴防滑檔風險。
婁艷雪提醒考生及家長,若征集志愿結果仍不盡如人意,不必勉強接受不理想的錄取結果。此時更應冷靜評估,理性選擇——征集志愿的結束并非終點,而是人生多元選擇的又一個起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汪林靜 陳祖嘉
編輯 王小婷
二審 楊韜
三審 覃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