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長安與唐人街“相聚長安 僑見未來”2025夏令營的海內外營員們經歷了一場奇妙的“時空共振”——上午在兵馬俑的眉宇間細讀大秦的雄渾氣度,下午在指尖翻飛的五彩棉絮中見證中華文化的代代傳承。在西安這座古老又嶄新的城市里,歷史不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可觸摸、可對話的現在時。
探秘大秦:走進千年傳奇
上午,金牌導游、帶隊老師孫力為營員們帶來了一堂深入淺出的行程“導入課”:“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課堂伊始,孫老師以《阿房宮賦》開篇,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把營員們瞬間帶入大秦的恢弘氣象。通過電子課件,大家直觀了解了阿房宮的壯麗規模。隨后,《荊軻刺秦王》的驚心動魄和楊貴妃的傳奇人生,在孫老師生動的講述中躍然眼前。

“這座沉睡兩千年的地下宮殿,是中國陵墓建筑的巔峰之作。”孫老師重點講解了秦始皇陵的整體布局和珍貴文物。當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出現在屏幕上時,營員們驚嘆不已。“3000多個零部件、最細銅絲僅0.5毫米”的工藝細節,讓大家對古人智慧肅然起敬。

在講解兵馬俑時,孫老師通過不同兵俑的造型特點,解讀了秦軍的精妙編制。從跪射俑的姿態到將軍俑的鎧甲,每個細節都蘊含著軍事智慧。

課堂接近尾聲,孫老師為營員們預告了第二天的行程:“明天我們將走進兵馬俑坑,近距離觀察‘千人千面’的陶俑;還將前往華清池,感受盛唐時期的皇家園林風貌。”他特別提醒營員們注意觀察兵馬俑的武器裝備細節,以及不同坑位的布陣特點。

“明天我們將會直面一段歷史,更會體驗一場從古到今的穿越。”孫老師總結到,“希望各位營員帶著今天課上學到的知識,在明天的游覽行程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
非遺體驗:走進棉絮世界
午后的教室里,鑷子、膠水、五彩棉絮整齊排列,陜派棉絮畫第四代傳承人許輝正為下午的課程精心準備。這項起源于明初的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立體質感被譽為“中國立體畫”。

“老師,這個小熊貓是用棉花做的嗎?太神奇了!”剛踏入教室,營員們就被展示區的作品吸引——憨態可掬的秦嶺四寶、活靈活現的哪吒、栩栩如生的金魚,還有精致的棉絮發簪、團扇等文創產品。許輝笑著舉起一團雪白棉絮:“今天,我們要用這個創作屬于自己的大熊貓。”

課堂上,許輝耐心演示著創作技法:“蘸水能讓棉絮更服帖,搓造型時要注意手指的力度……”在她的指導下,普通的棉絮漸漸在孩子們手中幻化成靈動的藝術品。加拿大華人同鄉會聯合總會的李開源創作了一個“表情包”版熊貓,圓圓腦袋配上細長眉眼,搞怪奇趣;英國中英文化教育交流協會陳伊依的熊貓正嗅聞野花,浪漫詩意;西安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南竣浩則別出心裁地制作了一片竹林,“我的熊貓正在竹海里探險呢!”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許輝鼓勵大家,“竹葉可以是彩色的,熊貓也可以有各種表情。”正如課堂上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少年,每個人都在用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課后,教室里變成了歡樂的展示場。大家捧著自己的作品合影,也和在夏令營上認識的新朋友拍照留念。教室一角,一群女生正舉著作品,嘰嘰喳喳圍在一起拍照。澳大利亞西澳陜西聯合會李斯楊的作品角落粘了一顆小小愛心:“四年前住過的熊貓主題酒店讓我愛上這種可愛的動物。棉絮畫比我以前課堂上做的毛氈更難,但更有趣!”她還特別感謝了鄰座女生崔銘珊的熱心指導,“在她的幫助下,我的竹葉很快就成型了。”話音剛落,來自寶雞市金臺區三迪小學的崔銘珊興奮地補充:“我們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現在是最好的朋友!”

陽光透過窗戶,為這群圍著作品合影的孩子們鍍上金邊。棉絮畫連起的不僅是藝術傳承,更串起了一段段跨越國界的友誼。正如許輝所說:“每一團棉絮都有自己的紋理,就像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創造力,這正是非遺傳承最美的樣子。”

“大家拍照時注意過嗎?不同時段的光線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晚飯后,華商網記者祁鵬玉從職業經驗出發,教營員們如何在這次夏令營拍下更生動的照片和視頻。夕陽下,此起彼伏的快門聲為這天的活動畫上完美句點。

從氣勢恢宏的阿房宮到巧奪天工的銅車馬,從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到創意十足的棉絮畫,營員們不僅觸摸到了中華文明的千年脈絡,更在親手創作中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永恒魅力。歷史不是冰冷的教科書,而是可以觸摸、創造、傳承的活態記憶。這一天,文化的種子已在年輕的心靈生根發芽;明天,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小使者,必將帶著長安的記憶走向世界。
來源:華商網
相關熱詞搜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