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錄取結果塵埃落定,武漢市黃陂一中的熊子燁同學憑借681分的優異成績脫穎而出,成功被數理基礎科學專業錄取。面對學習中的錯題,他并未止步于簡單訂正,而是獨創“錯題解剖法”,在每道錯題旁細致標注正確解法與“病因分析”,構建起“診斷—治療—預防”的閉環學習體系。這一方法不僅助力他斬獲高分,更折射出“把小事做到極致”的成長哲學。細節決定成敗,對學習過程的尊重,或許正是熊子燁同學考出好成績的關鍵所在。
當同齡人滿足于“知其然”時,熊子燁同學已執著追問“所以然”,將每道錯題化作解剖問題的“手術臺”,在抽絲剝繭中找到規律。在科技競爭暗流涌動的當下,這種獨立思考、敢于突破的精神尤為珍貴。它恰似破局之刃,唯有萬千少年皆懷如此銳意,方能在關鍵領域突破關鍵性技術難題;它更似星火燎原,當獨立思考成為青春底色,定能匯聚成打破技術壁壘、掌握發展主動權的磅礴力量。
此非孤例,歷史長河中,少年英才的奮斗身影從未缺席。昔有王勃年少才高,于滕王閣上揮毫潑墨,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驚艷世人,其才情背后,是無數日夜苦讀的積淀;范仲淹少時家貧,劃粥斷齏而心懷天下,終成一代名臣,其志向之堅,令人動容。今有無數少年,于書齋中限時攻克數學壓軸題,于實驗室里推演物理模型,他們不畏難題,勇于挑戰,以“干將發硎,有作其芒”的銳氣,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
我們常以成敗論英雄,卻往往忽視,真正的卓越始于對細微之處的敬畏與堅守。就像工匠打磨器物時的毫厘必較,每一件小事的極致追求,都在為人生積蓄能量。古人云:“小數怕長計”,今日黃陂的發展何嘗不是如此?從社區治理中的點滴創新,到鄉村振興里的細微突破;從企業生產中的質量管控,到服務窗口的微笑溫度,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堅持,匯聚成推動區域發展的磅礴力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當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謀事,以“釘釘子精神”干事,把每顆“螺絲釘”都擰緊壓實,黃陂這艘航船必將在時代浪潮中行穩致遠,這便是“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決定成敗”最生動的注腳。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建蘭(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墨客”網評團隊)
責編:陳泉【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