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冰箱幾乎成了我們儲存食物的“萬能保險箱”。
新鮮的果蔬買回家,許多人習慣性地將其一股腦兒塞進冰箱,認為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它們“新鮮如初”。
圖片來源于社交媒體平臺
然而,這個看似正確的做法,卻可能讓一些嬌貴的果蔬遭受“寒氣”的摧殘,加速它們衰敗變質。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不適合放入冰箱冷藏的果蔬,解密背后的科學道理,從今天起告別浪費。
不同水果對溫度的敏感度不同。
大多數北方產的水果,如蘋果、梨、獼猴桃、葡萄、李子等,都比較適合低溫存放;
大多數南方產的水果,如香蕉、芒果等對低溫比較敏感,放在冰箱過久可能會出現“冷害”癥狀,導致光澤度降低、出現黑斑,嚴重時還會產生異味或有害物質。
有些蔬菜也不適合長時間放冰箱。
長時間存放在冰箱里的青椒會出現變黑、變軟、變味等低溫傷害現象。西紅柿在溫度過低的環境中局部或全部果實會呈水浸狀軟爛,并出現褐色的圓斑。
01、什么是“冷害”?
冷害是指一些冷敏性植物在組織冰點以上的低溫環境下造成的損傷,主要表現為果實表皮的皺縮、凹陷、木質化、果肉褐變等。
冷害會引起果蔬內部結構破壞、營養成分流失、抗病性和耐貯性下降等,進而導致果蔬變質腐爛。
果蔬的冷害非常復雜,跟品種、產地、儲存溫度、果蔬成熟度、貯存環境的溫濕度、氣體成分等等都有關系。
在果蔬的商業儲存中,針對不同產地、時間、成熟度的水果都有相應的溫度、濕度等處理要求。
一般來說,原產于熱帶或者亞熱帶的果蔬對于低溫比較敏感,在非凍結溫度下的低溫環境中更易出現冷害癥狀,比如,大多數熱帶果蔬,如香蕉、芒果、荔枝、龍眼等,在低溫貯運過程中都可能發生冷害。
這也是為什么經常會有人說熱帶水果就盡量不要放冰箱冷藏的原因。
有關數據統計,我國銷售的果蔬中,低溫冷害所造成的損失占到了果蔬總儲運量的30%左右,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損失。所以,果蔬采摘后的儲存和運輸一直是一個重點研究領域。
一項研究中,列出了 18 種在冷藏環境下易發生冷害的果蔬,可以看到香蕉、芒果、菠蘿等熱帶水果在 10℃ 左右即有可能發生冷害,不適合長時間冷藏。
圖片來源:丁香媽媽
02、易發生冷害的水果都不能放冰箱嗎?
其實,不用過于擔心。
果蔬的冷害通常出現在較長時間的低溫貯藏環境中,比如常見的果蔬,可能都要超過 7 天甚至幾十天才會出現冷害。
冷害主要發生在商業儲存過程中。
商業果蔬的貯存時間經常是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日常家庭的貯存時間一般也就一個星期左右,通常不用太擔心冷害。
因此,對于日常普通家庭來說,完全不用過于糾結,果蔬買回家后直接放冰箱依然是最好、最符合實際、最方便的選擇。
對于易發生冷害的水果,最好隨吃隨買、每次少買,常溫陰涼處避光儲存,并盡快吃完。
如果成熟度比較高,擔心夏天高溫易腐壞,可以短時間冷藏(注意遠離溫度較低的冰箱內壁),一兩天內吃完最佳。
03、“后熟型水果”也不宜放冰箱
很多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買回家的牛油果、獼猴桃還帶著青澀,想著放進冰箱“保鮮”,幾天后發現它們不僅沒熟,反而更硬了,根本無法食用,最后只能無奈丟棄,實屬可惜。
其實,牛油果、獼猴桃、芒果、香蕉、菠蘿、百香果等,都屬于典型的“后熟型水果”。
這類水果往往在未完全熟透時就被采摘,直接食用口感不佳。如果將它們放置在陰涼處,它們會自行釋放乙烯氣體,逐步將自己“催熟”,達到最佳食用狀態。
然而,如果我們順手將未熟透的它們放進冰箱冷藏,低溫環境會抑制乙烯的產生和作用,使得水果的成熟進程戛然而止,可能再也無法自然變熟。
輕則,水果的口感風味大打折扣;重則,低溫會損害其內部組織,導致果肉變黑、質地僵硬,甚至加速腐爛。一旦誤食,還可能引起身體不適,真是得不償失。
“后熟型水果”應該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慢慢催熟;已經熟透的可以放進冷藏室短期“續命”,盡快吃掉,避免凍傷變質。
此外,建議將產乙烯的果蔬和對乙烯敏感的果蔬分開存放。
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