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7月16日訊在德州市齊河縣,王強有兩塊“表”:一塊核算著關乎國計民生的稅款,一塊追趕著分秒必爭的生命救援。他是國家稅務總局齊河縣稅務局的基層干部,也是藍天救援隊的資深隊員。白天,他扎根稅收一線二十余載,用專業服務納稅人;夜晚和節假日,他化身“逆行者”,在危難中守護生命。而支撐他雙重身份的,是早在1998年長江抗洪時就烙下的精神印記。

守護的種子:生死狀下的烙印
1998年長江抗洪,是王強人生的精神坐標。“那時候在長江大堤上,雨下得人睜不開眼,沙袋滲水,耳邊全是風聲、雨聲,還有戰友們喊號子喊到沙啞的聲音。”
王強清楚地記得,當時連隊傳著一張生死狀,紙上密密麻麻全是紅手印。“接過生死狀的時候,手都是抖的,但我和所有戰友們一樣,毫不猶豫寫名字按手印。”后來有人問王強:手印按下去的時候,真的不害怕嗎?
“那時候哪顧得上害怕啊!”王強回憶道,“但確實有那么一瞬間,手指頭在紙上停了一下,因為腦子里閃過了家里人。但是轉頭一想,身后到處都是拖家帶口逃難的群眾,九江城幾十萬老百姓全靠我們守著。那一刻就覺得,‘身后’這倆字的分量特別重。”
同戰友們不分晝夜地挖泥土、扛沙包、固險堤、堵管涌,危急時刻,腰綁麻繩跳進水里用身體來擋住決口……這段經歷,就此在王強的心里埋下一顆守護的種子。

守護的相通:堤壩與稅表的轉換
脫下軍裝,王強投身稅收事業。對于這份事業,他有著樸素而深刻的見解:“當年守堤是護百姓平安,現在收稅是為國家‘筑壩’。稅收關系著國家建設和民生福祉,每一筆稅款背后都是沉甸甸的信任,容不得半點馬虎。”
2019年工作之余,王強又加入了藍天救援隊。面對“退役了還折騰啥”的疑問,他平靜回應:“在大堤上堵洪水,在崗位上核算稅款,在河道里打撈救援,都是我要‘守護’的事。”
在他眼中,稅收與救援本質相通:一個守護國家經濟命脈,稅款終將化作更堅固的大壩、更寬闊的道路;一個守護生命,維系著千家萬戶的完整。
面對工作,王強總告誡自己:“別把稅款當數字,這些數字背后都是過日子的人——辛辛苦苦在外務工的農民工,帶著老鄉在工地接項目的包工頭,都不容易。”救援訓練時也反復強調:“別把幸存者當任務指標,必須全力以赴,因為被救的可能是牽掛著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剛會叫爸爸媽媽的孩子,他們是一個家的希望。”

守護的支點:精打細算的時間賬
平衡雙重身份,時間管理是巨大的挑戰。2016年“營改增”稅制改革關鍵期遇上突發山體滑坡,王強白天在稅務所緊趕慢趕完成工作,下班后星夜驅車200公里奔赴災區,連續奮戰36小時。朋友知道這件事發短信問王強:“這么拼,圖什么?”,他用拍下手里那碗熱騰騰的泡面回復:“圖這碗面大家能平安吃完。”
二十六年工作生涯,王強摸索出一套高效的時間管理法:堅持每日早到崗一小時,梳理當天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將工作明確區分為“緊急”與“常規”,“緊急”工作既要速度也保質量,“常規”工作則利用下班時間完成。
王強所在的救援隊“基地”,由廢棄農機廠改造而成,條件簡陋——夏漏雨、冬灌風。裝備庫是篷布搭的,救援服上用記號筆寫著主人名字,墻上掛滿全國危險水域圖。但墻角卻時不時出現老鄉悄悄送來的南瓜、紅薯,附著的紙條還會寫上“給英雄們”。
一次寒冬里的深山救援,當找到凍得瑟瑟發抖的迷路“驢友”時,對方竟從懷里掏出捂著的半塊干糧遞給王強:“你們先吃……”;妻子從最初抱怨“嫁了個不著家的”,到后來加入了救援隊后勤組;女兒在小學作文《我的爸爸》里寫道:“他有兩塊手表,一塊用來追趕稅款,一塊用來追趕生命。”
本職工作的使命、人民群眾的支持、親朋好友的理解……王強在堤壩、稅表與救援生命線中,為自己的信念找到了共同的支點。
守護的傳承:“要做個有用的人”
從汶川到鄭州,王強作為救援隊員見證過太多普通人挺身而出的瞬間:用身體護住學生的老師,暴雨里手拉手救人的路人,疫情時跑腿送物資的騎手……
“傳遞這種精神,不用非得干大事,不需要驚天動地。”王強對年輕人寄望殷切,“平凡的崗位也能發光發熱,無論是收稅、救援還是其他工作,只要用心,都能成為別人的一束光。找到你愿意為之付出的事情,堅持下去,時間會給你答案。”
他常跟女兒說:“你看暴雨里清理井蓋的環衛工,他們就是現實里的‘超人’。”也曾帶女兒走進救援隊倉庫,指著磨損的救援繩、生銹的破拆鉗告訴她:“那些就是‘英雄的武器’。”
去年王強生日,女兒送上一本精心制作的相冊。首頁是1998年抗洪的戰友合影,末頁則是她和同學們組建的“少年救援隊”照片。相冊上,女兒寫了一句話:“爸爸,你教會我最重要的不是救人,而是做個有用的人。”
這句話,成為王強“守護賬本”上最滾燙的注腳,記錄著他用行動詮釋的初心——無論在稅款核算臺前,還是在生死救援現場,守護,始終是王強生命中最深厚的底色。
責任編輯:張佳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