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鹿邑縣范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董桂林火了。這個27歲的年輕人,帶著面粉雞蛋去村民家“蹭飯”。一句“奶奶,我擱你這兒蹭頓飯吃,可中?”把干部的架子“蹭”沒了,把和村民的心“蹭”近了。飯桌成了拉家常的“會議室”,筷子間夾出的是家長里短,也夾出了最真實的村情民意。
無獨有偶,安順市西秀區羅官村駐村第一書記汪翔的“群眾課”從一本寫滿拼音的筆記本開始。一千多個日夜,白天跟著村干部走村串戶記需求,晚上對著拼音練布依語發音,他從語言不通的“外來客”,變成了能在田埂上用鄉音嘮嗑的“自家人”。
從董桂林的“蹭飯”到汪翔的“學語言”,看似不同的法子藏著同一個道理:做群眾工作,得先過“溝通關”。從聽懂鄉音,到融入語境,最終聽懂心聲,層層遞進,才能真正把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懂鄉音,敲開群眾家門。溝通交流,語言是第一道坎。村里八成是布依族鄉親,日常交流靠布依語,自己說普通話,像隔著層玻璃。汪翔學習的是語言,也在聽懂大家的想法。如今,他能坐在田埂上,用村民熟悉的鄉音拉家常,在院壩會上聽懂那些關于飲水難、田壩淹的嘆息時,那堵無形的隔閡之墻早已消融。學鄉音學的不只是發音,更是態度。群眾心里有桿秤:你愿意學當地語言,哪怕說不好,就是把大伙當自家人。有些干部下基層,帶著“指導”的架子,開口是官話套話,群眾自然懶得搭腔。董桂林“蹭飯”時說的“可中”,汪翔練的布依語,展現的都是同一種姿態:放低自己,讓群眾感覺到是“自己人”。“第一聲”敲得實,群眾才愿意給你開門,跟你多嘮嘮嗑。
入語境,融入群眾生活。光聽懂鄉音還不夠。會說方言,聽得懂少數民族語言,未必懂村民的“話外音”。語境里藏著群眾的生活邏輯,得鉆進他們的日子里才能摸透。徹底融入鄉村語境,意味著要懂得春耕秋收的時令講究,要明白灌溉排澇的技術門道,要熟悉本地產業的經營難點,甚至要體會家長里短中的喜怒哀樂。有些干部下基層,像“走馬觀花”,村公所坐一坐喝杯茶,和村干部一聊,就是大道理大政策,不懂農時、不通人情,話頭很快就會接不下去,老百姓有什么心里話,也不愿開口說了,知道說了也不抵事,大家不在一個“頻道”上。尤其是駐村干部,如果習慣于封閉在自我的世界里出不來,不融入村里的生產生活,老百姓是“瞧不上”的。只有把自己扔進群眾的柴米油鹽里,跟他們一起曬日頭、蹚泥水、搞生產,才能讀懂農村生活,才能明白鄉土文化。
聽心聲,凝聚群眾力量。當鄉音熟了、語境融了,群眾才會掏心窩子,把最實在的心聲說給你聽。群眾愿意說顧慮,是把你當“自己人”;愿意跟著干,是信你能“辦成事”。董桂林“蹭飯”蹭出了銷路,幫村民把蒲公英茶、五香烤鴨蛋賣到了網上;汪翔則帶著村民搞起了水稻、金銀花、有刺樹莓產業,還爭取資金擴建蓄水池。他們用實干證明,聽得懂心聲,更要答得好訴求。當群眾看到“說了不白說,提了真管用”,才會把“你的事”當成“我的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的“問題清單”一項項轉化為“幸福賬單”,干群之間的心便自然貼近,信任的基石便牢不可破。放下架子,才能拾起民心;沉下身子,才能聽清民意。
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看家本領。從延安時期的“棗園夜話”,到如今的“院壩議事”,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的作風。黨員干部只有把“群眾課”上好,用鄉音拉近距離,用語境讀懂需求,用真心換得信任,才能把黨的好政策變成群眾的好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金妮
編輯 李海欽
二審 伍少安
三審 蔣葉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