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各類App和小程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隱藏在其背后的隱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今年2月以來,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開展了一項民生消費領域的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專項檢查。在對197款App進行隨機抽查時發現,竟存在388項問題,令人觸目驚心。
問題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例如,部分App在用戶未授權的情況下,便默認獲取包括安卓ID、應用包信息以及設備存儲權限在內的敏感數據。此外,還存在未經用戶同意將信息共享給第三方的情況。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個人信息保護法》,更讓用戶面臨身份盜用、精準詐騙等一系列風險。
令人擔憂的是,一些依托第三方技術平臺的小程序還暴露出嚴重的技術漏洞。例如,一款服務于多所學校的智慧食堂系統竟可訪問全國范圍內近200萬名師生的隱私數據,包括姓名、照片甚至身份證號碼。這些問題一經發現,相關部門迅速介入,責令相關企業立即整改。
如何有效防范此類隱患?專家建議,對于不再使用的App或小程序,應及時注銷賬戶并清理個人信息;同時,定期檢查權限設置,避免不必要的授權暴露隱私。此外,關注官方發布的違規App名單,提高警惕,并積極參與舉報,共同守護個人信息安全。
海峽網綜合自央視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