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數字化浪潮席卷課堂,當“雙減”政策重塑教育生態,當AI技術叩響未來之門,一批新時代教師正勇立潮頭,以青春之姿解鎖教育新篇。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特推出“教師的故事”系列專題報道,以真實而鮮活的敘事傳遞教育溫度,展現荊楚大地教師用愛與責任澆灌希望、用智慧與創新點亮夢想的動人篇章。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唐天琪、許文秀 實習生謝芷珊、池樹冉)
青春力量,幼教新聲。在武漢市江漢區稚樂幼兒園這片童趣盎然的園地里,90后黨員教師曾曉雨正以熱忱書寫著自己的幼教故事。作為教育戰線上的年輕血液,她將幼兒園的“五樂”理念與自然體驗、勞動教育巧妙融合,讓孩子們在玩中探索世界,在勞動中收獲成長。

“會玩、懂娃、敢嘗試” 做孩子們的“大朋友”
“新時代的好老師,得是‘會玩、懂娃、敢嘗試’的‘大朋友’?!痹鴷杂赀@樣詮釋自己的角色。
她深知孩子的成長密碼,就藏在每一次游戲的歡笑、每一個溫暖的擁抱里。“3歲孩子喜歡重復玩一個游戲是在建立安全感,5歲孩子總問‘為什么’是在發展邏輯思維?!痹鴷杂晟朴谠谟^察中發現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在“樂成長”的旗幟下,以“懂娃”為基礎進行“因材施教”。

曾曉雨所說的“會玩”則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與創造力。當孩子們癡迷于“盲盒”文化,她巧妙衍生出“故事盲盒”小課堂,每天抽一個繪本片段,與孩子們共同編織故事新結局;她將童年記憶中的“跳房子”升級為“數字跳房子”,讓孩子們在游戲中認識數字。當黏土恐龍在孩子們的手里變成千奇百怪的“四不像”,他們天馬行空的解釋讓她欣然接受。“吃了西瓜的恐龍”“愛睡覺的恐龍”……這些“不完美的快樂”,比標準答案更接近“樂探索”的真諦。
讓“五樂”扎根泥土 勞動教育在自然中生長
作為一位年輕卻經驗豐富的班主任,曾曉雨深植于稚樂幼兒園“自然成長”理念的沃土,以勞動教育助力孩子們全面發展。在她看來,勞動并非任務,而是孩子觸摸世界、理解生命最自然的路徑,是“樂生活”的生動課堂。
她巧妙地把孩子們的興趣點轉化為親身體驗。當動畫片《海底小縱隊》讓孩子們沉醉其中,她便帶他們親手養金魚、觀察水草,再用畫筆描繪孩子們心里的“海底世界”;當孩子們對機器人充滿好奇,她便引導大家收集紙箱、瓶蓋,合作制作“手工機器人”,并賦予它們“幫助小朋友”的故事。在“樂創造”的氛圍里,這些活動讓孩子們明白:親身體驗到的真實世界,遠比屏幕里的虛擬世界更真實有趣。

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更是勞動教育的鮮活教材。孩子們第一次疊被子時的笨拙與認真、合作搭成積木城堡時的歡呼、甚至爭吵后主動伸出的和解的小手,都被她細心捕捉。她將這些珍貴的成長軌跡制作成充滿童趣的短視頻,配上孩子們稚嫩的語言,讓成長清晰可見,讓“樂成長”的理念在細微處生根發芽。
家園共育 共繪成長“晴雨表”
曾曉雨深知,真正的教育合力,建立在理解與信任之上。
她在班級創設了“每日小劇場”微信群,將鏡頭對準孩子們,定時在群里發送孩子們的活動照片,記錄著孩子們學數字、識字啟蒙等瞬間,直觀地向家長展示幼兒園“玩中學”的神奇魔力;她還在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片“成長樹”,這棵特別的樹是由孩子們的日記本組成的,日記本里沒有抽象的評價標簽,只有孩子們用畫筆記錄的“看得見的進步”......

“創新從不是刻意的‘標新立異’,而是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們一起觸摸草葉上的露珠、傾聽花園里的蟬鳴,把教育釀成一罐會冒泡的蜂蜜?!碑斣絹碓蕉嗟那啻毫α咳谌虢逃聵I,當黨員的責任擔當與教師的純真熱忱碰撞,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像曾曉雨這樣的老師俯下身去,讓孩子們在充滿愛與溫暖的土壤上恣意生長。【責任編輯:黃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