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薦博 通訊員 崔麗麗
8月30日19時,北大醫療淄博醫院(淄博經開區醫院)急診醫學科大廳,一場驚魂5分鐘的生命搶救在上演。
“醫生,快救救我的孩子!”一位年輕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劃破醫院急診室的寧靜,只見一個10月齡的嬰兒蜷縮在母親懷中,面色紫黑、四肢癱軟,喉嚨里發出微弱的嗬嗬聲——一顆葡萄卡住了嬰兒稚嫩的氣管。
彼時,位于急診第一現場的值班醫師張延森、主管護師蘇文晨閃立即行動,對嬰兒實施小兒海姆立克法精準施救。
“1次按壓,2次沖擊,3次發力!”萬分危急之下,盡管汗珠不停滑落,急診醫生也全然不顧——搶救孩子要緊!
同時,醫院多學科極速聯動,兒科醫師火速奔赴現場,即刻投身搶救;呼吸內科醫師隨時待命,麻醉手術部已將可視化插管鏡準備就緒,做好萬全準備,全體醫護人員形成閉環協作鏈,目標只有一個:與死神搶人!
19時05分,隨著最后一次胸部沖擊,嬰兒突然迸發嘹亮啼哭,其鼻腔涌出混著葡萄碎屑的黏液,青紫皮膚像被重新上色般透出紅暈。
“孩子沒事了!”在場醫護不約而同松了口氣,嬰兒母親心中的大石頭也終于落地。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搶救過后,三大科室開啟嚴謹細致的“驗收關”:兒科醫師監測體征,嬰兒胸脯起伏均勻有力,心率、血氧飽和度全部達標;呼吸內科醫師評估功能,嬰兒自主呼吸平穩,無喘息、發紺等異常表現;麻醉醫師“最后把關”,喉鏡下確認無殘留異物,嬰兒呼吸通道暢通無阻。
在嬰兒母親反復確認護理細節、確保完全掌握后,醫護人員才放心讓其抱著寶寶離院。
對此,急診醫學科主任寇金柱發出健康提醒:“氣道異物”占兒童意外傷害首位,日常需做到三點,食物切成小顆粒、進食時不逗笑,危急時刻先自救;盲目拍背可能會導致異物可能越陷越深,徒手摳喉的劃傷食道風險極高,等待120則可能錯過最佳搶救窗口,如遇異物卡喉等緊急情況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專業救治,切勿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