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為“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正在海南博鰲舉行。
3月25日,年會發布《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5年度報告》。報告稱,盡管全球貿易摩擦不斷,但亞洲依然占據全球價值鏈的核心地位,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中心的地位也依然穩固。
然而,伴隨著美國政府關稅等外部政策沖擊不斷疊加,亞洲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制造中心地位是否會受到沖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徐秀軍在報告專家組訪談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外部政策沖擊的影響通常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確實會帶來直接的負面效應,推動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構,并對亞洲內部的產業布局產生調整壓力;但另一方面,沖擊也可能催生新的機遇。
“面對外部挑戰,亞洲地區亟需思考如何增強自身韌性,以降低外部依賴,而關鍵在于挖掘區域內的內生發展動力?!彼Q。
亞洲的制造業中心地位
報告發現,2018年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后,貿易爭端不僅沒有提升美國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鏈中的相對地位,反而拉大了美國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差距。2023年,亞洲在全球中間品貿易的占比為41.17%,遠超過歐盟的25.5%和北美的15.12%。自2017年以后,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超過北美,2023年全球中間品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為16%,而對北美為15%。
總體上看,亞洲仍是全球價值鏈的關鍵支柱。首先,全球貿易量最大的前22種中間品中,半數產品對亞洲的依存度最高,尤其是亞洲生產的電子元件占全球該類中間品貿易的七成,體現了亞洲在高技術含量中間品生產上的絕對競爭優勢,這主要得益于亞洲在電子元件中間品制造領域形成了超級產業矩陣,即在核心材料研發、精密加工制造和終端組裝測試上高度整合,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
同時,東盟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上升顯著。例如,在電子元件領域,東盟與中國的差距在縮小,2023年電子元件對中國的依存度為0.240,而東盟為0.213。同時,電信設備對東盟的依存度也從2017年的0.101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0.141,側面說明電信設備產業可能正向東盟地區轉移。
報告稱,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主導地位依然穩固,且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對中國依存度有所上升。2023年,在貿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中國仍然有20種產品保持領先地位,在全球供應鏈上保持著顯著的競爭優勢。
徐秀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亞洲經濟體結構多元,涵蓋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差異顯著,互補性極強。因此,在外部沖擊背景下,構建區域內的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p>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3月2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介紹,在日本期間,王毅外長出席了第11次中日韓外長會,時隔6年舉行中日經濟高層對話。
徐秀軍稱,當前,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均在積極探索應對之策。近期中日韓三邊合作呈現積極態勢,這正體現了亞洲國家基于自身優勢,依托內生動力,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清晰路徑。這一趨勢不僅有助于抵御外部風險,也將為亞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的阻礙
報告對美國等經濟體推動中高端制造業回流的趨勢能否持續持懷疑態度。首先,政策性因素對產業轉移的刺激效應正在減弱。當前產業承接地普遍面臨發展瓶頸:回流美國的中高端產業面臨高昂成本壓力,而轉移至印度、東南亞等地的企業則受限于產業鏈配套不足和市場容量有限。
其次,中國在中高端產業領域的發展優勢正加速顯現。依托龐大的人才儲備、市場規模和創新動能,中國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持續取得技術突破,顯著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2024年這些領域的技術成果轉化,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優勢地位。
第三,多重因素將制約2025年美國產業回流進程。除產業補貼政策逐步退坡外,電動車、芯片等關鍵領域市場需求疲軟,疊加美元持續走強、利率維持高位等宏觀經濟因素,都將顯著減緩制造業回流速度。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林桂軍在分析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更多地將關稅用于實現經濟目標,即通過提高關稅保護美國制造業。但在此邏輯下,美國需對所有主要貿易伙伴普遍施加關稅,才可能推動制造業回流。
此外,林桂軍稱,美國振興制造業需解決自身的長期貿易逆差問題,但關稅只能調整貿易結構,而總需求并未減少?!霸S多經濟學家指出,必須收縮美國總需求以減少進口和貿易赤字,而特朗普的顧問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于美元。他們主張,通過美元貶值解決貿易逆差。”林桂軍認為,這將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許多主要經濟體也很難配合美國的政策意圖。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