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將推進公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推廣高速公路監測預警應用,增強風險源排查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動態化風險實時監測能力。專家表示,此舉將給公路監測預警應用技術、產品開發和相應服務帶來機遇。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公路防災抗災形勢復雜嚴峻。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健22日在參加交通運輸部網站在線訪談時介紹,“十二五”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后組織開展了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工程、干線公路災害防治工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公路承災體普查等,每年度組織開展全國公路交通軍地聯合應急演練,推進公路特大橋梁、隧道、邊坡結構監測系統建設,持續深化多元化出行信息服務體系。
?2024年5月1日,梅大高速(梅州至大埔高速公路)發生重大塌方事故,造成52人死亡、30人受傷,這是近年來中國最嚴重的公路災害之一。?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長時間持續性降水與工程勘察、施工等多環節問題的疊加。?
李健介紹,梅大高速事故發生后,交通運輸部公路局部署了一系列加強公路監測預警的措施,包括災害風險隱患排查、監測預警應用示范、行業管理督導、行業技術指導和跨行業數據共享、協同聯動等。
截至目前,全國公路共排查風險隱患點位3.6萬余處,已整治3.3萬處;87處災害高風險路段和2567處較高風險路段已全部完成監測預警設施布設。
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500多萬公里公路、100多萬座橋梁、近3萬座隧道,干線公路10米以上邊坡有40萬個,公路網遍布東西、貫穿南北,跨越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廣泛地域。由于自然災害的高動態性、隨機性和破壞性,仍有可能出現監測預警盲區與事件盲區,因此點到點精準監測預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公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對于確保公路安全至關重要。圖為某高速公路建設工地。攝影/章軻
李健表示,目前,我國在公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方面仍面臨很多難點和挑戰。他介紹,我國地域遼闊,地質與氣候條件復雜多樣,公路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廣泛,加之自然災害的高度動態性、隨機性以及強大的破壞力,給監測預警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重發,更增加了監測預警難度。
此外,因不同地區自然災害的類型、發生頻率及影響程度存在差異,使得各地區對監測預警的認知、管理經驗以及技術應用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導致技術應用效果參差不齊。
2024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了《關于組織開展高速公路監測預警應用示范揭榜的通知》,分2批次、12個方向在全國范圍內征集遴選技術先進、性能優異、應用效果好的監測預警解決方案。
揭榜應用示范技術包括了照明設施、爆閃警示裝置系統、車載移動標志、橋梁簡易感知報警設備、邊坡監測技術、視頻監測與分析系統,以及光電纜監測預警、ETC門架數據關聯分析技術、公路災毀報警與信息服務技術、結構健康監測技術、跨界監測預警協同技術和“一鍵通”報警技術等,這些技術既有成熟技術的應用,也有新技術的嘗試與探索。
李健對記者表示,未來還是要強化動態思維,增強風險源排查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動態化風險實時監測能力。結合風險評定標準和各地實際經驗,加強風險識別和研判,全面動態梳理風險底數,建立長效的災害風險路段清單報送機制。同時,開展監測預警基礎研究、關鍵指標及功能驗證,提升技術有效性和適用性。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