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北方首個自貿試驗區——天津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十周年。
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正在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平臺、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用天津市1%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26%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8%的進出口額、43%的實際使用外資和16%的稅收收入。
27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 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新聞發布會。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李文海介紹,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設立十年來,實施686項制度創新舉措,49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占全國復制推廣成果的14.2%,制度創新指數在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中連續多年位列前三,區內實有經營主體近9萬家。
李文海表示,下一步,天津自貿試驗區將在“四個提升”上發力:提升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水平,提升高站位服務國家戰略水平,提升高質量賦能新質生產力水平,提升高效能深化管理創新水平。
制度型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聚焦貿易、投資、資金流動、交通運輸、人員往來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在推動高水平開放中承擔著重要使命。
天津自貿試驗區率先構建與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作為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首批試點,所有試點任務全部完成,5項任務在全國率先落地,7項“天津經驗”入選向全國復制推廣經驗案例。
李文海介紹,天津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人員自由流動等方面深入對接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貿易監管制度,實現貨物進口26.55小時通關,效率遠高于48小時國際標準;在綜保區內設立大型跨境電商平臺“退貨中心倉”,將退貨平均時間由11天縮短至5天左右。
金融創新是天津自貿試驗區的一大特色。十年來,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推動實施了50余項含金量高、影響面廣、集聚力強的創新政策和試點項目,惠及天津自貿試驗區各類經營主體9萬戶,新增本外幣賬戶超過18萬個,累計辦理跨境收支430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8700億元,分別占到全市總量的25%和32%,進一步活躍了全市涉外經濟、激發了市場活力、便利了跨境交易。
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分行副行長賈科舉例稱,復制推廣自由貿易(FT)賬戶,實現了企業跨境資金收付更加順暢、資金運營管理更加高效,全市企業自由貿易賬戶業務結算量已突破1.1萬億元。在全國率先落地實施了融資租賃公司外債便利化、經營性租賃收取外幣租金、離岸租賃對外債權登記等9個創新項目,累計業務量超過350億美元,行業集聚效應、輻射帶動效應更加凸顯。
產業賦能持續增強
世界500強外資企業GE醫療2014年在天津布局磁共振基地,全球銷售的每2臺磁共振產品就有1臺產自這里。去年,GE醫療天津磁共振基地正式掛牌成為GE醫療磁共振東半球總部,未來GE醫療將在天津基地增加投入5億元。
十年來,天津自貿試驗區以系統性、集成性制度創新突破產業瓶頸,培育出一批世界領先的特色集群。比如,實施臨床急需進口藥品綠色通道試點、進口研發藥品白名單制度、境外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產等創新舉措,出臺全國首個省級基因和細胞產業促進條例,吸引羅氏制藥、瑞普生物等200余家重點生物醫藥企業在區內聚集,產值規模近500億元。
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單澤峰介紹,天津自貿試驗區探索聯合租賃、跨境轉租賃、保稅租賃、離岸租賃等40個租賃模式,飛機、船舶、海工平臺跨境租賃業務全國占比超70%;首創保理行業標準、創新政策30余項,成為全國商業保理行業的重要創新策源地、模式輸出地和機構聚集地。
此外,天津自貿試驗區打造共享經濟企業綜合服務系統,累計整合司機426.6萬名、車輛392.5萬輛,2024年完成運單5367萬單、貨運量5.8億噸,運費總金額超900億元,并將服務延伸至運輸裝備、成品油網絡零售、碳資產管理等上下游領域,形成完整的行業生態。
單澤峰表示,下一步,將圍繞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產業鏈堵點難點問題持續開展創新探索,加快打造更高能級科創生態,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努力把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者和引領者。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